分享

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

 心容乾坤 2019-06-13

2019年6月7日下午,高考数学刚刚结束,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来——这次数学太难了,学生哭倒一大片,甚至有媒体报道有人出了考场,直接晕倒,引起网上的一片哗然。这次高考数学到底难不难,难在哪里?我们还是看看人民网引自猿辅导(猿辅导是国内知名的中小学生直播课程平台)高中数学教研中心的一篇文章吧。以下是我截图的部分内容。

第一个问题:这次高考数学难不难?文章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次高考数学难?文章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在文章末尾,猿辅导高中数学教研中心对今年考卷传递出来的总结以及未来学习数学应该重视哪些能力培养,做出了总结。

简单地说,以后高考再靠简单地刷题,不寻求思维能力的提高,恐怕不行了。以前高考考的是孩子做题的反应能力,题目做多了,大同小异,有了套路,一看题目,思路就在脑子里呈现出来了,但现在高考考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突出的表现。

我家老大现在读二年级,从他上一年级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他们学的数学与我们那时候有很大不同,特别注重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比如补墙的题目、楼高的题目,如下图所示:

高考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高考的改革变化,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那么,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呢?其实,早些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儿童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就提出要帮助孩子实现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一、学会认知

学会认知是指掌握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是知识本身。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多以分数论英雄,所以,总是要求孩子去学,搞题海战术,让孩子渐渐地养成了读死书、死读书,而思考的时间却很少。而学会认知正好与此相反,它以会学知识为主,学会知识却是次要的。

人一辈子不只是在学校才学习,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都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果有一天,孩子离开了学校,没有人教他如何学知识,是不是就不知道如何学习了呢?由此可见,会学知识远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仅存在于先天基因,还存在于后天认知能力的养成上。教育界曾流行一种说法——第十名现象,中国台湾“中央大学”管理学院林子铭教授在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演讲时也曾说过,台湾商业杂志调查发现,一般大型企业的老板都不是班上的第一名,通常排名在十名左右。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出校门却变得如此平庸,而许多成绩虽然稍微靠后,但名次一直很稳定的学生却成为各界的领袖人物。这是因为成绩稍微靠后的学生智商和资质都是中上等,只要他们的后天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会更优秀,而学习太好的学生,每天回家都会被父母盯着做功课,从小到大看重的是分数,只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会如何去会学知识。

二、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是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包括胜任具体工作的能力、解决人际关系矛盾的能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等。使孩子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孩子到了七八岁,连简单地家务都不会干,比如扫地,他们会拿着扫把东一下西一下,连垃圾都扫不到一起;再比如让孩子自己盛饭,他们会经常把饭弄到碗外面或者洒在桌子上。这就是缺乏动手、实际操作的表现,别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孩子长大了就会做,或者担心孩子干活慢,累到孩子,弄脏了衣服等,就不让孩子干。等到孩子长大了,离开父母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这不少危言耸听。

我读大学时,班上有一个女生连衣服都不会洗,衣服脏了,站在水房边哭,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做,其他同学就手把手教她。我参加工作后,同事的一个老公是博士后,在北京一家研究所上班,很厉害的人物吧?可是米饭蒸熟了,他却吃不到嘴巴里,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打开电饭锅,听上去是不是很可笑?但这却是真的,若不亲眼所见,都难以相信。

因此,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没理由不对孩子进行做事方面的素质教育,没理由不培养孩子勤于劳动、勤于思考的性格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是指掌握与人共处、交流、合作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家老大班上有一个男孩,让老师头疼,让同学讨厌,因为他常给他人造成麻烦,比如,故意收起别人的作业,装进自己的书包;和别人发生矛盾,直接上拳头;放学排队走出校园,他会拿着水瓶故意向后倒水,弄别人一身等等。

这样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招人喜欢,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这就意味着他将来也很难成功,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学会共同生活呢?

1.关心孩子

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孩子在得到关爱的同时,也获得了安全感、满足感,以及对他人的信任,这些都将影响孩子待人接物和社群生活的正常发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进晚餐,和他们一起劳动、运动,聊天谈心,玩游戏等。

2.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貌似看上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与他人交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不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就等于替孩子铺好了择友的道路,俗话说,人与群分,物以类聚。未来的交友模式会越来越小圈子化,即爱乐的有乐友;集邮的有邮友;迷下棋有棋友;喜踢球有球友。

3.认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将来不管孩子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与人打交道,因为当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大量的问题靠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已经很难解决了,需要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如果孩子无法认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就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去,当然也就很难成就自己,哪怕是再有才华的人。

四、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发挥自己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应使孩子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个人为完善自身的个性所需要的,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发挥自主性和首创精神进行革新与创造的保证。

曾看过一个故事:18岁的汤姆森是一名美国高中生,一次他独自在农场干活时,两只手臂被机器切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400米来到一座房子里,用牙齿打开门栓,爬到了电话机旁边,用嘴咬住一枝铅笔,一下一下地拨动,终于要通了他表兄的电话,他表兄马上通知了附近有关部门。汤姆森还将断臂伸到浴盆里,当救护人员赶到时,他被抬上担架。临行前,他冷静地告诉医生:“不要忘了把我的手臂带上。”

后来,汤姆森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在医院住了一个半月后,回到家中,他的家人和朋友都为他感到自豪。

有人说,汤姆森聪明,用铅笔打电话,还会用嘴打开门;有的人说,汤姆森有常识,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断臂;还有的人说,汤姆森身体真棒,一定曾努力锻炼身体,不然早就没命了。一位学者概括了这些人的回答,汤姆森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他是好样的。

其实,汤姆森的行为并不伟大,但他的这种生存能力确实值得做孩子们的“榜样”。不少家长都觉得生存一词离孩子太远了,其实不然,比如,我们孩子独自乘坐电梯时,电梯突然出了故障,急速下降,孩子会处理吗?再比如,孩子在放学的路上,遇到陌生人问路,并提出让孩子上车给他们带路,你确定你的孩子不会去吗?

以上这些都是生存的技能,我们的孩子不一定做得很好,所以,在平时我们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孩子流鼻血了,教他如何止血;一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如何处理;打雷下雨了,应该做好哪些安全措施等等。

以上四个“学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学会做事是人得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证;学会学习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对生存的客观要求;人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不仅要能自理、自立,还应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而人最终能获得生存,不仅有物质需要,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还要求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平衡与满足,即学会生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