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扶贫式婚姻”窜上了热词, 说的是, 一朝结婚,有一方的资产清零。 为何会如此? 01. 起因是一女孩跟男友谈婚论嫁, 商量和男友一起买婚房, 男友却一声不吭偷偷地把婚房买了。 男友妈妈对女孩说: “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结婚还是要给儿子凑个首付出来的。 你们工资不高,将来还得养孩子, 你嫁过来,我们绝对不能让你受苦,贷款将来我们来还。” 女孩一听,觉得男友一家真是通情达理, 就准备装修、家私家电和车子由她来出。 按以前丈母娘逼女婿买房的理论, 这时候在房产写上女方的名字, 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是, 男方不这么做的, 房子是男方的婚前财产, 首付是男方父母付的, 若还贷也是走男方父母的账, 将来离婚的话, 最值钱的房子和女生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女生为房子付出的附加值(装修/家电等), 或者已是女生的全部身家, 但最后根本不值钱。 一朝结婚,资产清零。 这不是扶贫是什么? 于是,女生提出愿意出一半首付,加上自己的名字, 婚后一起还贷,装修家私家电就两边家庭共同凑钱买。 没想到,男友死活不同意, 并认为女孩斤斤计较,还没结婚就想着分他家产。 最终,两家人不欢而散,婚约也取消了。 咳咳, 说实在,女方又不是不出钱加名字, 都愿意出一半首付加名字, 这如何是分他家产的, 这样的男生, 不要也罢啊。 02.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 这和《婚姻法》的解释有很大关系。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给出了《婚姻法解释(三)》, “新婚姻法”带来的变化,简单说来:
最近我家亲戚也碰上了这样的问题, 他们家给儿子买了套婚房并装修好, 女方此时提出要加上她的名字, 男方父母很不愿意, 但男方执意要加, 这算不算“扶贫式婚姻”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 婚姻如办企业, 各方出资源, 男女双方或出钱/青春/时间等。 这么想, 就不会说是“扶贫”了。 但若办企业过程中, 一方侵吞资产, 另一方一无所有, 如前述例子, 那就真变成“扶贫”。 解决方法可以是, 男方父母和新家庭签订借款协议, 首付和装修款都是新家庭借的, 未来要还的。 这样, 父母就变成银行, 贷款给新组建家庭, 房子是新家庭的资产也是负债。 这样多好, 男女双方的父母都不用担心被另一方占便宜, 关键是, 不会在其中过多的干预新家庭的婚姻关系, 否则一方动不动就说, “你住我的,吃我的”。 婚姻的路很长, 要一起面对怀孕生子, 小孩教育和中年危机等, 没有好好信任的基础, 哪来幸福的婚姻。 03. 还有一种解决方法, 在结婚之前, 男女双方各买一套房子, 各是双方的婚前财产, 这样大家互不扶贫。 君不见, 《2019年女性安居报告》称: 单身女性成为新买家, 2018年,女性购房者比例占47.9%, 是近7年来的最高值,逼近男性购房者。 在已购房的女性中,约45%需要父母资助。 父母给子女提前买房, 也成为“家族财富保卫战”的关键一役。 而且房子多了, 还能解决不和公婆同住的问题。 女方往往不希望公婆跟自己的小家同住, 如果房子是男方主导购买的,女性很难阻止公婆同住。 现在,有了独立购房的基础,话语权就会增加。 只是女性买房后, 变相提高了选择另一半的门槛, 或会要求另一半也有房。 而且还少了想结婚的动力。 我一闺蜜,过了35岁, 她说, 现在有房、有车, 也习惯了自己过, 感觉没必要结婚了。 04. 对“扶贫式婚姻”的讨论, 从另一个侧面, 是我们对“婚姻保障”越发看重、计算越多, 婚姻的“契约”属性越来越强, 而婚姻最重要的——爱情反倒被削弱了。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由亲密、激情、承诺组成。 可归纳为:走心、走肾和走脑。 这些说的都是两人之间的体验。 走心,带来的是温暖体验, 哪怕只是一句“起风了,带衣服没”, 或是给她买最喜欢的包包, 或是当TA发牢骚的时候给予支持, 就够了。 走肾,带来的是激情的体验, 不仅是指双方要保持着怦然心动的感觉, 还要有兴奋的体验,如和谐的夫妻生活。 走脑,带来的是承诺的体验, 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却不一定能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 斯腾伯格之所以把具备这三要素称为完美式爱情, 是因为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 需要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和呵护。 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爱是一种能力, 被爱也是一种能力。 在这样的爱情面前, 已无所谓个人得失, 心都在一起了, 物质还有跑得了吗? 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梭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