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食心虫,昆虫纲鳞翅目小卷蛾科。又名苹果小蛀蛾。寄主主要有苹果、梨、沙果、海棠、山楂和山丁子等。有时对梨的危害重于对苹果的危害。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北部。以辽宁南部和山东半岛苹果产区发生较重。也见于日本和朝鲜。对高温的适应力差,限制了它向南方的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0 mm,翅展10~11 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色斑点,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度或小于90度。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淡黄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6.5~9.0 mm,全体非骨化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淡黄褐色,前胸盾淡黄褐色,前胸例毛组3毛;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面一条粗大,后面一条细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臀彬深褐色4~6齿,腹足趾钩单序环15~34不等,大多25个左右,臀足趾钩10~29个,多为15~20个。 蛹:体长4.5~5.6 mm,黄褐色或黄色,第1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习性 苹果小食心虫在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的苹果树上一年发生2代,梨树上多为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撑树杆、吊树枝草蝇、果筐等隙缝内结茧越冬,晚熟品种树上越冬数量最多。在辽南和河北省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出现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虫蛀果为害,幼虫期20天左右,一般在7月下-8月上旬幼虫老熟后脱果化蛹,蛹期10-15天,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盛期在8月上、中旬,产2代卵于果实上,孵化的2代幼虫在果内发育,约经20天左右于8月下旬老熟并陆续脱果,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傍晚活动,夜间交尾,卵多产于果实的胴部。14℃低温及34℃高温对卵致死。在50%湿度以下,卵不能孵化。产卵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为95%。 发生及危害特点 幼虫蛀食果实,但不深入果心,一般仅在皮下浅处蛀食,初蛀孔周围红色,俗称红眼圈。后被害部渐扩大干枯凹陷呈褐至黑褐色,俗称干疤,疤上具小虫孔数个,并附有少量虫粪。幼果被害常致畸形。幼虫蛀果后未成活,蛀孔周围果皮变青,称为青疔。危害小型果实如山楂时,幼虫可蛀入果心。成虫白天潜伏在叶下,对糖蜜、茴香油和黄樟油等有一定的趋化性,但趋光性很弱。成虫喜产卵于果实胴部,梗洼及萼洼处落卵很少,因此,喷杀卵药时,果面上要喷布周到。幼虫卵化后在果实爬行时间不长即蛀入果内。幼虫在果内约经20天就脱果化蛹。第2代苹小危害中晚熟品种的苹果,故不能放松后期的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 (1)果林的选择。果林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的差异。当果林选择在坡地上时,应该具备较好土壤条件且水利设施完善的向阳坡;若为平地,则选择高垄深沟的栽种方式。对不同种类的果树进行合理布局,避免混种的发生,避免食心虫的转移。若果园内有2种或以上的果树,应该建立隔离带。 (2)覆盖杀虫或诱捕越冬幼虫。对于上年爆发食心虫的区域进行地膜覆盖,时间可以选择在5月中下旬,覆盖范围为以树干为中心的1m区域。在4月末,在树下进行培土,土层厚度控制在9cm左右,但是需要在6月初将培土去除,也可采用扣瓦片法。上述几种方法能够阻止越冬幼虫的出土、蛹化与羽化。可以对越冬幼虫进行诱捕,在9月上旬,在树干和大枝上围草或绑麻袋片,诱使幼虫潜伏。来年初春将草把或麻袋片收集、焚毁,但是该方法存在误伤害虫天敌的缺陷。树干涂抹石灰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能够有效杀灭藏于树干的幼虫。 (3)套袋、刮皮与剪梢。套袋应该在定果后进行,此时生理落果结束,时间约为落花后的35d。去袋时间应该根据品种而异,多在采摘前的20d,这个时机有利于苹果着色并避免虫害。双层袋的防治食心虫效果最佳,应大力推广。刮皮能够有效减少害虫虫口基数。冬前,对于较大树龄的苹果树,对粗翘皮进行剥刮,并对剥落物进行收集焚毁;早春,清理树基部(深15cm左右)的表皮,刮除越冬茧。发现幼虫蛀入新梢后,在转移前进行剪除处理,并焚毁。在冬春,在修剪的过程中,及时清除枯枝、虫枝和虫瘿。 (4)摘拣虫果与清园。摘拣虫果应该贯穿于7月到采收结束的全过程,随后进行清园。摘拣的频率保持在10d/次,可结合疏果进行,在幼虫脱离果实前进行摘除。苹果堆积场所铺上沙土并压实后堆果,诱使幼虫进入沙土,并收集沙土进行杀灭。清除果园内的杂草和枯枝落叶等,带出果园焚烧。也可进行深翻,破坏虫蛹的荫蔽场所。 (5) 预测预报。一般在河北北部及辽南苹果产区从6月初开始,每3天查卵1次。每一块地抽查3%~5%的植株,每树从树冠中部随机抽取100个果实,计算卵果率,若卵果率达到0.5%~1%时,就应开始喷药。 (6)物理防治。在苹果食心虫的防治中,常使用以下3种方法,即糖醋液诱杀法、性诱导剂诱杀法和黑光灯诱杀法。糖醋液诱杀法是利用装有糖醋液结合洗洁精或洗衣粉的盆或其他容器在晴天置于果园中,悬挂高度在1.8m左右,落日前悬挂,早晨取回。该方法简单实用,效果较好。性诱导剂诱杀法为一种新技术,能够有效预测虫害情况,并可诱杀雄成虫,干扰其正常交配,是一种绿色技术,针对性强。黑光灯诱杀法是利用食心虫成虫对黑光灯的强趋性,杀灭成虫,其工作时间主要为夜间。4月下旬起,在果园内设置高压电网灭虫灯以及黑光灯,并于灯下放置盛水大口容器,于第2天清除死虫。 (7)生物防治。苹果食心虫的生物防治主要有天敌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和干扰交配3个方面。苹果食心虫卵密度在中高水平的条件下,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的效果较好。也可利用步甲、蜘蛛、草蛉、中国齿腿姬蜂、梨小食心虫白茧蜂和甲腹茧蜂等作为食心虫的天敌进行防治。食心虫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保威乳油等,污染小,是有机果品生产的良好选择。干扰交配是指利用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蛾的交配,常被利用的有迷向丝和性信息素微胶囊。 (8)化学防治。树上喷药防治蛀果。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和第1代成虫发生期喷布14%虫螨茚虫威悬乳剂1000倍液。第1代和第2代卵盛期各喷1次。 文章来源:互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