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民居-外行看门道之二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上一篇看了吗?听了吗?搞懂了伐?

上海民居-外行看门道之一,点击后可读第一篇。

接上篇,上次说到石库门建筑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鼎盛时期,那么后续上海的民居是啥样子?

应该说石库门建筑到了鼎盛时期后开始逐步改变原有的形式,因为高墙大院并不适合城市居民的居住方式,于是高大的院墙开始改为稍低的围墙,原来的黑漆大门改为铁制的院门,天井改为花园,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了东西两侧的厢房,原来的两层楼石库门建筑都改为三层楼的建筑,但是这样的建筑还是延续了联排的格局,因此被称之为新式里弄建筑。

新式里弄建筑首先是添加了卫生设施(早年高档的石库门建筑也有卫生设施,如四川北路的公益坊,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公益坊),保留了北侧的厨房和亭子间,由于新式里弄建筑已经设计为独门独户使用,所以扩大了朝南的房间,缩小了北边不太重要的辅助设施面积,所以厨房和亭子间的面积都小了不少。

而且这一时期的所有建筑都开始普遍采用钢窗、铁门,原来后期石库门那种一半采用木窗、木门,一半采用钢窗、铁门的方式都被彻底改变了。

这一时期的上海民居已经开始有专门的设计师来完成设计,如庄俊就设计过兆丰别墅、古柏公寓、古柏新村等(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兆丰别墅151号的故事#老寿带你兜马路#富民路)陈植就设计过富民路长乐路沿街建筑(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富民路210弄)。

同时大量的银行或财团开始介入民居的开发投资,如裕华新邨、四明别墅、建业里、步高里等(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裕华新村#老寿带你弄堂游#四明别墅#老寿带你弄堂游#步高里)。

由于建筑形式的迅速改变,所以弄堂建筑虽然还是以联排方式布局,但是建筑的间距和体量都开始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在按照新式里弄为定性的上海里弄建筑实际上已经逐步演化为花园洋房或花园别墅。有些弄堂内是花园洋房与公寓式建筑共同出现。如新康花园(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新康花园)。

而此时上海的民居还在向公寓大楼的方向发展,一大批为了满足外国人和为洋人打工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是这一建筑群体的主要居住对象。如武康大楼、淮海公寓、太阳公寓、花园公寓等(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太阳公寓#老寿带你弄堂游#花园公寓

大楼公寓式建筑开始重视个人隐私的空间格局,提倡一门一户独立单元的居住方式,原来里弄内的建筑虽然最初的设计是为了一户人家使用,实际上还是摆脱不了周边居民的影响,同时一旦生活条件走下坡路,整栋建筑又成为杂居状态,因此公寓式建筑的方式最早被中产阶级的新生代接受,他们没有老人的负担,享受着高收入,所以医生、律师等职业的高收入群体为主要居住群体。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大楼公寓一度都是只租不卖,显然是看好上海不动产的上期向好态势,虽然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这部分不动产受到了重创,但是总体上还是收益颇丰。

应该说公寓式建筑和大楼式建筑当年都很少需要金条来“顶”的方式,因为它们面向的是外国侨民的短租客,所以不可能采用这种使用权作为一种金融资产转移的方式进行,所以都会使用高租金的方式迅速化解建造成本的资金回笼问题。

其实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还有一种特殊的民居就是独立式的花园别墅也在城市的边缘兴起,当然那时候上海的城市边缘并没有现在想象中的那么远,所以在延安西路、武夷路、新华路一带都相继出现了类似于乡间别墅形式的建筑。(详情敬请点击:#老寿眼中的上海#武夷路100号-几经转手的老洋房#老寿眼中的上海#武夷路上德国煤矿工程师的家#老寿带你弄堂游#新华路外国弄堂)而有意思的是,真正到了上世纪40年代,这种建筑形式反而减少了,也许此时的上海地皮显得越来越珍贵。

从建筑材料上看,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不少建筑是砖木结构,有些建筑的内部甚至于是用纸筋石灰敷墙,地面采用水磨石子,稍高等级的才会用地砖,大部分建筑开始采用锅炉供暖的方式,但是还是没有管道煤气。

建筑的外立面开始有了装饰主义风格的内容,说明还是紧跟世界潮流的,要知道装饰主义的名字来源于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而上海上世纪30年代的大部分建筑都已经出现这样的风格。

在这一时期上海苏州河以北,日本人当初势力较强的地方还有一种叫做“和洋折衷”的建筑形式。(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东照里及145弄)这是因为日本人基于就近管理自己的工厂,同时又是为了大量从日本本土移民到上海来巩固他们的势力范围,才建造了大量这样的里弄建筑(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弄堂游#纺三小区(原公大工房)#老寿带你弄堂游#隐藏在杨树浦丢底的老别墅群(裕丰工房)),这也是在上海已经逐步西化的城市中特有的一种建筑形态。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