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黄疸病的鉴别点清晰的标出来了,这个总结的资料来源是从三本书上归纳而来,第一本是冯世伦的《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第二本是《经方传真》、第三本是刘希彦的《大医至简》。 黄疸病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是有湿又有热,用的方子是茵陈蒿汤,包括茵陈、栀子、大黄,方证在《伤寒论》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这个“身黄如橘子色”是一种白描的手法,就是说患者的皮肤黄得像橘子颜色一样黄和鲜艳,说明他有很明显的热证,有湿有热杂合在一起。“小便不利”是因为“瘀热在里”,耗伤津液,所以小便拉得不多、不爽,拉出来的小便是黄色的。还有一句话是“腹微满者”是肚子有一点胀满,也可以看出来大便不好拉,说明病位在里,大家抓住三点: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这就是茵陈蒿汤的方证。 阴黄是有湿但是没有热。有湿气没有热在经方里面用的是茵陈五苓散,这个在《金匮要略》里面有,由茵陈加五苓散组成。有湿没有热,身体黄,我们就把水湿、身黄去掉就可以了,我们现在用的是汤剂,所以在思维导图里把剂量也加进去了。《金匮要略》里说“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这是讲阴黄的治法。 栀子柏皮汤用的也是阳黄,但是没有里实证,也就是大便是通的,没有大便干结这种情况,所以要去掉大黄,用栀子、黄柏来清热祛湿就可以了,它的方证就是“身热,发黄”,用栀子清热,用黄柏祛湿。 黄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是寒热错杂的阴黄,它主要是脾胃偏虚寒、大便稀烂,因为脾胃运化不利,产生了瘀热,瘀热在里,不断薰蒸,所以身体发黄,这时要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这个方子里面有甘草、生姜和大枣,用的量比较大,就是因为脾胃虚寒,所以用生姜、甘草、大枣安中健脾,用麻黄、杏仁解表,再用赤小豆、桑白皮去湿热,这个方子组成就是这样。 我们讲治疗黄疸的四个方子,实际上要很细微的区分这些方子也不太容易,也可能是我个人水平有限,有时候分辨方证也不是很准,那我把三个方子合起来用,再加生石膏就相当于把麻杏石甘汤合起来用。栀子柏皮汤和茵陈蒿汤药味也不多,你可以根据症状来加减,如果大便干结,就用大黄。把这三个方子合起来用,我认为是可以的,要灵活掌握,不要拘泥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