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大还是自由: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悲剧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6-13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作者: 周  鼎   

1866年5月7日,星期一,大病初愈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离开国王威廉一世的王宫,像平常一样步行回家。当他走到菩提树下街时,身后传来三声枪响,他迅速转过身去,看见一个少年正向自己举枪射击。愤怒的俾斯麦猛冲上去,一只手抓住刺客握枪的手腕,另一只手紧紧扼住他的咽喉。刺客随机应变,把枪从右手换到左手,趁势又连开两枪。其中一枪穿透了俾斯麦的衣服,另一枪则击中了俾斯麦。高大魁梧的俾斯麦用尽全力死死扼住刺客,直到有人前来帮忙擒获刺客。这时,俾斯麦才觉得肋骨处有点疼痛,但是他记起夫人邀请了几名客人共进晚餐,忍痛坚持步行回家。

俾斯麦镇定自若地回到家里,径直走进书房,仔细检查全身衣服,接着又给威廉一世写了一封短信,然后出来招呼夫人。他一边亲吻夫人的额头,一边说道:“亲爱的,请不要害怕,刚才有个刺客开枪,但是感谢上帝,他并没有伤到我,现在没事了。”在餐桌上,俾斯麦轻描淡写地向夫人和客人们讲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杀事件。他的口气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冷静客观地描述一场化学试验。

这是一个典型的俾斯麦风格的精彩故事。无所畏惧一意孤行的俾斯麦总是用他的愤怒和蔑视无情碾压他遭遇的所有挑战者。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年轻的刺客第二天在狱中自杀了。这个刺客名叫科恩·布林德,是一名信奉激进民族主义的大学生。他的动机不过是想除掉俾斯麦,阻止普鲁士向奥地利发动战争,避免德意志民族手足相残。

好斗成性的俾斯麦为此倍感懊恼,因为他恨不得能亲手处置此人。倒是刺客的那支左轮手枪成为了俾斯麦的珍藏之物。正如俾斯麦的秘书所说,这场离奇失败的暗杀不仅没有吓坏俾斯麦,反而使他越发坚信,上帝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刺杀事件刚刚过去一个月,俾斯麦就向自己的德意志同胞宣战了。

大难不死的俾斯麦让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不是刺客的枪口不小心抵住了俾斯麦的大衣,恰好减弱子弹出膛的速度,恐怕一代名相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了。如果俾斯麦死于这场意外的暗杀,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德意志霸主争夺战还会发生吗?以后普鲁士和法国的欧洲大陆霸权争夺还会发生吗?如果俾斯麦一手缔造的德意志帝国半途而废,后来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一战和二战还会发生吗?

三场战争,一个帝国

暂时渡过免职危机的俾斯麦再接再厉,妙手化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僵局。1863年1月14日,普鲁士议会复会。三天后,俾斯麦在下议院发表演讲,提出了同样著名的“宪法漏洞”理论。

威廉一世国王希望拥有军队的完全统治权,拒绝接受任何干预,而议会却坚决要求保留军费开支和服役年限的审批权力。尽管沮丧的国王屡次以退位相要挟,可是理直气壮的议会仍然拒不让步。

正是在这场政治危机之中,俾斯麦成为了国王手中的救命稻草。

现在,该俾斯麦出手了。他提醒议员们,按照普鲁士宪法,一切法律,包括预算,必须是政府的三个部分——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一致同意的产物。当这三部分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哪个部分应该屈服呢?很遗憾,宪法没有给出任何说明。这就是宪法的“漏洞”。既然僵局已经形成,那么为了防止政府停摆,预算方案就应该继续遵照上一年执行。如此一来,国王就可以完全无视议会的干预,继续我行我素地掌管军队。

俾斯麦的“漏洞”理论又一次引起争议。议会中的多数党进步党拒不接受俾斯麦的论证。进步党的领袖福肯贝克宣称,俾斯麦的做法意味着议会被剥夺了最重要的预算审批权,以后这个肆无忌惮的政府将在国内实行军刀统治,在国外进行战争。他相信,对普鲁士的自由幸福来说,俾斯麦是最危险的首相。

但是,俾斯麦不为所动,自行其是,自由自在地支配他认为必要的一切经费。

首相和议会形成了奇怪的对峙,看似水火难容,却又相安无事。只是威廉一世时常提心吊胆,常常站在王宫的窗前,看着下面的庭院,暗自念叨说:“在王宫庭院的那块地方,人民会给我竖立断头台。”

不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都没有登上断头台。一年后,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了丹麦,瓜分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三年后,普鲁士击败了昔日的盟友奥地利,夺取了德意志各邦的霸主地位,组建了北德意志联邦。八年后,普鲁士击败拿破仑三世的法国,长驱直入占领巴黎,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为威廉一世举行了德意志皇帝加冕礼,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创立。三场战争的巨大胜利不仅让俾斯麦顺理成章地成为普鲁士亲王和德意志帝国宰相,更重要的是让议会中的各个政党失去了挑战俾斯麦的勇气。

威廉一世在镜厅加冕为皇帝的绘画,白衣者为俾斯麦。

后来,很多人都深信不疑,是俾斯麦精心策划了这三场战争,最终缔造一个帝国。事实上,俾斯麦曾说过:“政治人物就好比是森林中的健行者,他固然清楚自己行进的路线,却不晓得将在哪一个地点走出森林……只要有任何解决方案能够让我们不必打仗就实现普鲁士的扩大和德国的统一,我都会欣然接受。”俾斯麦从未掩饰他的政治目标,就是不择手段地扩充普鲁士的势力。除非德意志帝国有助于提升普鲁士的国力和声望,否则他对于缔造帝国毫无兴趣。他坚信,“一个伟大国家的唯一健全基础是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除了自身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一个伟大国家为之战斗。”这个伟大国家当然就是普鲁士。

铁血宰相不敌后继无人

当俾斯麦在菩提树下街遭遇暗杀死里逃生时,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匆匆跑进这条街上的一家书店,愤慨地喊道:“这个国家的左轮手枪质量太差!”这位教授就是著名的生理学家杜波伊-雷蒙。然而四年后,随着普奥战争的胜利和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杜波伊-雷蒙教授在大学礼堂发表演讲,宣称所有柏林的教授们都是霍亨索伦王朝精神的守护者。霍亨索伦家族正是普鲁士王室,也是俾斯麦一生鞠躬尽瘁的效忠对象。

事实上,“与时俱变”的不仅仅只有柏林的教授们。在那个倒霉的刺客自杀身亡后,普鲁士有很多人举行悼念活动,批评俾斯麦的独断专行。但两个月后,当击败奥地利的喜讯传来,情形顿时大不相同。人们成群结队地拥挤到俾斯麦家门外,振臂欢呼,高喊首相的名字。俾斯麦偕夫人站在窗口前,向欢乐的人们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君主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胜利比自由更重要。傲慢顽固的俾斯麦无疑深谙此道。(展现普奥战争的油画《萨多瓦会战》,1869年作品。)

但是,德意志也有冷静的人。有一名来自柯尼斯堡的普鲁士议会议员在1866年战争后拒绝欢呼。他评论说:“一个在政治自由中统一起来的德国是欧洲和平最可靠的保证。另一方面,在普鲁士军事统治下,德意志对它的邻国永远是危险的。它将开创一个战争的时代,这些战争有使我们回到暴力主义的悲惨时代的危险。”可是,狂热的人们对于这样的警告充耳不闻。半个世纪后,来自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皇族被兵败哗变的军人驱逐出境,而俾斯麦缔造的德意志帝国在一战的炮火中化为乌有。

尽管俾斯麦生前身后始终争议不断,但是至少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俾斯麦并没有称霸欧洲或者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一旦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奠基大业,俾斯麦在余下的执政时期扮演着“正直的中间人”的角色,致力于谋求欧洲列强之间的势力均衡。从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踩油门,现在是踩刹车。

俾斯麦最大的失败其实是后继无人。(俾斯麦与威廉二世。)

俾斯麦治国艺术的诀窍是:“不要使政策在执行时超越危险的界限,要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余地。” 可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艾伦·帕麦尔所说:“思想上具有这种适应能力的政治家无论在德国或其他国家都是寥寥无几的。”等到九十岁的威廉一世因肺炎逝世,纵然是俾斯麦也已经注定无力回天了。随着年少轻狂的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麦不得已黯然辞职。

从此以后,看似如日中天的德意志帝国便悄然踏上毁灭之路。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