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远古的密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第一节 价值连城的狗食钵 孔子在《系辞》中论《易》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什么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啊?打个比方:你每天给小狗喂食的那只脏兮兮的钵,可能正好就是件价值连城的宝贝,把你八辈子赚的钱加在一起,再搭上你老婆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及彩礼钱,还抵不上它一只角。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有点欺负人,是吧?而且欺负的还不是他们圣人家隔壁的张三李四王麻子,而是“百姓”这个广大的群体,当然也包括你和我。很遗憾,他说的没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枯燥乏味的数字,就正是孔子所说的那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也正是一只价值连城的狗食钵。 这是几个我们学前穿开裆裤时就认得了的字,而且因为与钞票相关,是权衡柴米油盐的符号,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天天面对的符号,所以不会有人说自己不认识吧。但我要告诉你:你认识的可能只是它们的表象,只是古人用来掩盖其真实含义及用途的外衣、伪装。它们还有两项重要得多的功用,你肯定不知道,甚至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一是将猴子变成人的法宝;二是可以带着你去穿越的工具。也就是孙悟空翻跟头、七仙女驾彩虹的那种法术。 不是忽悠你,这一组枯燥的数字真的具有这两项功用,因为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五千年前的密码,浓缩着尧、舜、禹们那个史前时代的治国纲领。周公宣扬的德,老子提倡的道,孔子推销的礼,统统都在其中装着,还没占太大的地方,所以它们就是帝尧们当年将猴子变成人的法宝。你如果能够破译这组数字,当然也就可以骑着它们轻轻松松地穿越到史前的那个时代,去感知尧舜禹们的生活。 穿越的过程很简单,有如使用银行卡:以甲骨文(银行卡)及隐藏在这些数字(密码)背后的本义及原理去阅读古籍,“远古”那扇紧闭的大门就会“拍”的一声开了,门前恭恭敬敬站着的漂亮仙女们则会齐声对你说:“欢迎光临”。然后你就可以如逛商场一样,直接跨入到尧、舜、禹们的那个时代,进入到他们的朝廷,看他们如何将猴子变成人,如何创造历史。不过读懂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可不容易,因为己经失传很久了。 真的失传很久了,你不信的话,可以拿着这组数字去问那个论《易》时欺负人的孔子,他一定是紧皱眉头摇摇头说:“俺把书都翻破好多卷了,还是没看出门道呢。你去问老子吧。”老子知“道”,却讲不清楚。老子曾经想把最小的那个数字“一”说给大家听,就写了部《道德经》,罗罗嗦嗦地讲了九九八十一章,有谁听明白了?开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把人绕糊涂,弄得现在的好多学者还在为他这句话如何断句争吵。文字专业户许慎好象听懂了一点点,他在《说文》中说: “一,惟生太初,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许慎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解读“一”,这高度正是老子的: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正天下。” “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 一部九九八十一章的《道德经》,正是围绕着“一”这个“天下式”在讲,就是想把“一”这个字讲清楚,但有几个人听明白了?当年来求学的孔子就被他的“一论”忽悠得找不到北,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也没有从“一”这个简单的数字身上,看出他说的那么多、那么重要的功用,于是对这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因此没敢再开口问“二”以上的那些数,放弃了老子抽象的理科班,直接进了形象一些的文科班,去学穿衣戴帽、敲架子鼓之类的礼乐了。 其实,老子讲复杂了,太复杂了。“一”这个字被发明出来时,还根本就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多如现在的金融衍生品一般,把明白人弄糊涂,糊涂人弄成白痴的概念。怎么能以大海的惊涛骇浪,来解读泉眼处的涓涓细流呢?还是把他那本七弯八拐忽悠人的《道德经》扔到一边,听木匠来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吧: “一”这个字的发明人原本只是想表示某个基本面,在汉字中常被用来表示地或天,如“旦”、“上”字中的“一”是表示地平线,“正”、“下”字上面的“一”是表示上、天等等。“一二三四五”中的“一”就是指地面,也是表示台级最下的一级。因此,“一”又被借用来作了数词中最小的正整数。讲完了。 “一”这个字就这么简单,哪里需要像老子一样讲得那么神秘。不过有句俗叫做“大道至简”。意思是说:“最深奥的原理往往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你也不要轻视木匠的简单解释哦。我这个简单的解释中,可能正好说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也可能正好是“穿越术”的起飞线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