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西拿乘坐轮渡再次回到亚平宁半岛。为了不走重复之路,形成真正的意大利全境环游,我们放弃了高速公路,选择了亚平宁半岛东部沿海公路,一路向北,尽管如此增加了100多公里的路程,但还是很值得的。第一站来到东南海岸的克罗托内海湾,这里通过人工筑堤在沙滩上形成的一湾湾的扇形小海湾,刻画独特的海景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后沿着亚平宁半岛东部塔兰托海湾的沿海公路一路前行,享受沿途海岸风光。最后抵达东南部重镇马泰拉,一座筑就在白色岩石峭壁上的石头城,以数千年的洞穴民宅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从西西里岛回到亚平宁半岛之后,我们的意大利之行进入了第三阶段,将从圣乔瓦尼小镇出发,沿着意大利东部海岸一路向北,经克罗托内、马泰拉、塔兰多、阿尔贝罗贝洛、巴里、维耶斯泰、圣马力诺、博洛尼亚,直至威尼斯。此时此刻走在亚得里亚海湾的西岸,不由得总想起去年我们的巴尔干半岛七国之行,那时我们走在亚得里亚海湾的东岸,只是两岸相隔太远了,根本看不到对岸,亚德里亚海湾平均宽度160公里。两岸的差异很大,意大利在1861年统一了亚平宁半岛数个小国,成为了欧洲强国;而对岸的南斯拉夫却在1992年解体,分裂成6个国家,成为一个战乱纷呈的地区。
克罗托内位于意大利南部爱奥尼亚海沿岸的一座城市,克罗托内省的首府。克罗托内有着悠久的历史,约公元前710年亚该亚人创建了这座城市,而后多次为罗马人、阿拉伯人等外族占领,历经沧桑。我们来到这里仅为不走回头路,看看意大利东海岸,因此顺路来到了克罗托内海湾。城市前方长长的海滩上,人工筑堤形成的一湾湾的扇形小海湾,在深黄色的沙滩衬托下,非常漂亮。
塔兰托海湾风光。离开克罗托内继续北上,前往马泰拉,欣赏沿途塔兰托海湾风光。天气很给力,碧海蓝天、漫山野花、伞形怪数、古堡连绵。
马泰拉地处高原,深深的山谷与地陷形成复杂的地貌,三、四百米深的石灰岩沟壑岩壁之上矗立着石头城马拉泰。这座城市的名片就是石头,城市建立在石头山上,建造房屋的材料全是石头,再加上被称为"sassi"的洞穴民宅。也正因石头,马泰拉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颇具特点的城市使得不少的电影在这儿取景,故而使这座偏远小城令人向往。汽车开进山里,爬上几个山坡。远远地就能看到马泰拉。
马泰拉是一座神秘而又充满古代欧洲黑暗记忆的石头城,她不似罗马拥有帝国的辉煌,却有更久远的历史;不似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璀璨,却展示着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风貌;不似水城威尼斯波光烂漫,却有莽莽荒原的沧桑。好莱坞的导演们觉得马泰拉就像他们想象中的古代耶路撒冷,于是2004年梅尔吉布森在这里拍摄了《基督受难记》,2006凯瑟琳.哈德威克在这里拍摄了《基督诞生记》,由此使得这座数千年的老城焕发新生,并在1993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马泰拉的城市结构。沿着山体构建的石头小楼及洞穴民居是马泰拉城市建筑的主体。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城市建筑,如今城里更多的是洞室为基础,在洞穴前加盖房屋的建筑。房屋设计充分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层层叠叠,整座城市完全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交融在这片城市之中,完全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马泰拉人的聚居体,就是这样沿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
洞穴酒店—最早的萨西民居以当地的石灰岩山形及洞穴构建居室,这种洞穴民居大概形成于旧石器时代。由于历史的变迁,简陋的洞穴民居逐渐被废弃,大量改建成石头房屋或小楼。1993年因独特的建筑学意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支持下,人们逐渐修复了不少洞穴民居,将它们改建成旅馆和餐厅,吸引不少外来的游客来这里体验这古老的民居,尽管洞穴酒店住房很贵。
在繁华的步行街上,拿出钥匙开门进入我们当天入住的洞穴酒店独门独院的房间,大有一种马拉泰原住民的感觉。别看我们住的酒店外形一般,但里面确实很不错,而且就在镇中心广场下面。这套地地道道的开凿在石灰岩壁里的"sassi"很大,进门是大客厅,向里有三进,厨房、卫生间、小客厅,最里面是卧室。主人告诉我们这套居室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撒西古城遗址位于城东的一个山头上,这是一个必游的景点。在这里你仿佛还可以触摸到历史,看到马泰拉的原始状态。在7000年前的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出现了依山开凿的岩洞民居。公元前3世纪马泰拉被罗马帝国征服后逐渐成为亚平宁半岛东南部最繁华的都市,而后这里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征服,但无论发生何种文化变革,无论繁荣或没落,马泰拉地区仍旧着自己的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老窑洞的居民进行迁移,当时确认有1600户,才逐渐演变成如今这种依山而建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格局。
撒西古城遗址有不少保留的洞穴民居,有的已经荒芜,有的则被改造仍在使用。洞穴里面有的是向上开凿,变成了一桩小楼;有的则是向下开凿,表面只有一个大门,各种形式,因地制宜。
站在撒西古城遗址的山顶上,可以俯瞰马泰拉古城,虽然看得并不完整,但比在城里观览强多了,可以看出古城的大致规模,以及周边的山形地貌。
中心广场位于城市所在山体的中部,山体的这一层有着比较宽敞的平台。置身这里你全然看不到洞穴之城的模样了,但绝对可以看出充斥着多种文化,似乎很有一股阿拉伯气息,这里也是游人最为云集的地方。
马泰拉的教堂—中心广场东面的天主教马泰拉-伊尔西纳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13世纪,是一座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外面有很多游客在排队等待进入教堂,我们只好放弃了。撒西古城遗址下方的教堂更为显眼,位于城市的最高处,远远地就能看到。此外小城之中还有很多教堂,包括洞穴教堂。别看小城寸土寸金,但教堂内外都很豪华,很有规模。
马泰拉的夜晚。夜晚,万家灯火齐明,使得山城更加艳丽。站在我们房间外的平台上,拿着长焦镜头,向下拍摄层层街道与民居,很有享受感,似乎还有一种“偷窥”的快愉。
与白天街上摩肩接踵的景象相比,夜晚的街上已经没有多少游客了,多数过往游客都不会住在马泰拉,因为这里的酒店多为民居酒店,无法接待大团游客。
第二天上午,开车跑到马泰拉城市对面的山坡上,在这里可以更加全景地观看这座石头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