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多读散文?高考作文越来越难,不准备来不及了

 wenxuefeng360 2019-06-13

冠楠老师前几天推荐了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这次跟大家介绍的又是一部散文集。

为什么建议给孩子多看散文呢?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多读散文?高考作文越来越难,不准备来不及了

01.为什么要多读散文?可以学会观察和描写

如果你陪孩子听过名师的写作课,或者还能回忆起当年语文老师讲过的作文课,就一定知道,想写好作文,必须学会细致地观察和描写。

因为抛去技巧部分,写作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结构跟细节描写了。

立意跟结构方面,除了天生的聪慧敏感,就是需要大量的阅读来锻炼;而学不会细腻观察,则是孩子们普遍匮乏的地方。实际操作起来,这方面补起来似乎也不容易。

如何学会观察呢?除了调动全部感官去切身实地观察,就是要在名家作品细腻描写的范本中体会了。这就是让孩子多读散文的原因。

现代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文学体裁主要也就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大类。

诗歌精炼,戏剧都是台词;小说的描写,你得去里面挑,而且篇幅又长。

所以学观察和描写,读散文集最合适了,基本上拿出来一篇直接就可以用。

回想当年,我读高中那会儿,印象深刻的是,语文老师为了锻炼我们,每周让我们手抄一篇散文并背诵。

虽然丧心病狂,但确实好用,积累了大量素材。在名家名篇里浸润久了,也开悟了许多。所以我们班当时作文成绩都还不错。

02.比起闷头读,选对书也很重要

不过选对范本,也是一门学问。雪花般的书单书目,经常让家长和孩子眼花缭乱。

我们老师当时喜欢给我们看余光中、余秋雨、汪曾祺、张爱玲、冰心等人的散文。

说起来,这些名家的文字各有长处,兼具思想深度和华美文采。但就教孩子学会观察来说的话,今天推荐的这部,可能是最适合了。

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多读散文?高考作文越来越难,不准备来不及了

不仅能从中学会观察和写作,它对中国文坛来说,也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

这部散文集里,是史铁生书写的是自己经历绝望到希望的过程,因真挚而格外动人。才会让无数人深受鼓舞,从中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有人说,这是史铁生留给世界的无价的礼物,感动亿万读者的散文经典。

其实不仅如此,从更现实的意义来看,它对学生也十分重要。为啥?因为里面有三篇入选了初高中语文教材。这也是很多家长要求我们书房把这本书加入教学书单的原因。

《秋天的怀念》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我与地坛》《合欢树》则是入选了高中教材。至于教改中的最新教材会入选几篇,很快就揭晓了,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多读散文?高考作文越来越难,不准备来不及了

03.一起来欣赏里面的风景描写,看他是怎么寓情于景、把景写活的

先来看最有名的一篇《我与地坛》里面的一些风景描写。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明明写的是不会动的地坛景色,却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对比了琉璃、门壁、玉砌雕栏四百年前的光彩夺目,和现在的荒芜冷落。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段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观察入微,更深层是寓情于景。

大多数写景,背后都是写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蜂儿停在半空的静止,到蚂蚁突然想透了什么,再到瓢虫忽悠升空……露水摔开万道金光。

这段景语,恰恰是史铁生从绝望悲观到生出希望的人生之悟的过程。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

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

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

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单单一个四季,也不过是比喻、排比常见的修辞,让史铁生来观察,就让他给写活了。因为他动用了全部感官去观察,而描述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做了多层的联想。

这就是妥妥的范文啊,老师批阅作文时,在立意和结构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最喜欢看到的就是这种语言,非常加分。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多读散文?高考作文越来越难,不准备来不及了

04.是因为残疾,才格外敏感,才学会观察吗?

也会有小朋友怀疑,是因为史铁生失去了双腿,被禁锢在轮椅上,才会去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石子的感觉,去感悟这些细腻琐碎的生活吗?

才会去注意观察和关心那些偶遇的各有烦恼的人们吗?才会费心揣摩母亲那些不曾宣之于口的细微心思吗?才会感受到母亲深沉浓烈的爱,而格外思念母亲吗?

才会安静下来,整日整日地思考生命轮回,什么是欲望,自己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写作吗?

假使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他还能写出让人为之战栗的文字吗?

人们也经常用这句话去描述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无论如何,他的成就跟他的残疾,不能说毫无关联。

“是因为残躯才格外注意吗?”其实,他自己也会思考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去书里找。

当然,这部散文集之所以这么著名,就是因为它有它更深的内核,充满哲思又极具人性化。

贾平凹对此的评价是:他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的确,史铁生的思想比一般作家,可能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或许,人们非得经受巨大的磨难,才会了解生命,才会认真思考那些充满哲学的问题吧;才能够得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结论。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多读散文?高考作文越来越难,不准备来不及了

05.年幼的小读者,早晚会体会到里面的情感

他的文字,总是很容易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语文课上,每当遇到抒发深沉感情的文章,比如史铁生怀念母亲的《秋天的怀念》,又比如朱自清描写父亲蹒跚的《背影》,老师总会说你们还小,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暂时无法完全体会这种浓烈的感情。

是啊,还小,还懵懂。

但这懵懂总归是暂时的,早晚有一天,再回头去看这些文字,会明白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会感受到他所描摹的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会生出排山倒海呼啸而来的情感。

史铁生书写的这些话题,成为残疾的《我二十一岁那年》,因残疾反而愈发喜欢田径的《我的梦想》,回忆当知青下乡插队的《黄土地情歌》,幻想人生重来的《好运设计》等等,虽严肃而沉重,孩子们现在读的过程未必这么沉重。

因为史铁生体验到的尽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活的明朗和欢乐。史铁生用他的毅力和智慧,写出了有温度的作品呢。

而他的影响和贡献,也远不止文学层面;“他给予读者的,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他虽走了,但他的文字还在慰藉着世人,他的精神永存。

(图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