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Mr X 不周山 2018-07-25 这篇文章是80年代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文风与思想的锐气都属于那个年代,现代基本上已经在学界绝迹了。或许,现在看来,这篇文字的研究路径和语言阐释不够规范,不够那种所谓的学术式的规范,但其思想的力量与启示性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黯淡,甚至具有更强的冲击力与解释力。不夸张地说,笔者还未看过比此文更出色的中文艺术理论长篇文章,不仅敏锐、透彻,而且通俗、准确,后者似乎在今天更为难得。因为这篇文章是从PDF老文件上重新录入的,虽然经过认真的复原,但难免有个别失误,请读者包涵,基本不会影响理解文章的意思,再者,反正也是免费看,也就谈不上包涵了。再再者,就是这篇文章比较长,所以分两次刊发,这里是上半部。 编者按 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宿命。 不要以为我是故作惊人之语 , 任何一个肯于由外向内陆认真反省自身的命运的人,都会觉得这句名言仅仅道出了一个极为简单而又确定的事实, 只不过人类的本能恐惧使之蒙上了层层的淤积物。 然而, 不论人类以何等的聪明才智来掩盖这一简单的事实 , 它总会在某种契机的引导 下将人的聪明击得粉碎 , 并使之变成白面书生的叹息。 客观规律的运行从不顾及人的主观 愿望 , 无论这愿望多么善良; 或服从, 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从来就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喷洒出去的一腔热血 , 将生命分解为机械的、受必然因果律制约的无机物,分解为宇宙这座大钟上的零件。而人自身呢?人有理智, 并因此而自以为高于动物 , 自以为能够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 , 通过形而上学的本体和宗教中的上帝而超 然于世俗之外。但是 , 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公式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一体化的教条之中, 使人被自身的创造物束缚得寸步难行 , 而形而上学的本体的支撑和上帝的拯救至多只是一种虚幻的精神安慰, 并常常将人引向追求终极幻象的迷途之上 , 使人类的智慧因一次又一次的徒劳而悲观、茫然 、绝望 ; 人创造了社会 , 以其整体的力量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 但在同时也把一张由权力、法律、 道德所织成的, 谁也无法挣脱的罗网套在人自己的身上。权力使人卑躬屈膝 , 法律使人无法放纵 , 道德为人制定 了一条条人人必须遵循的大生律令 ; 人会说话 , 会借助于语言彼此进行其 他生命难以企及的交流 , 但是语文的规范力量又使人在交流中失去了自己 , 当一个人遵守着共同的语法规范, 讲着人人都必须讲的词汇时 , 他便被语言无声无息的吞没了。正是基于此 , 尼采才认 为语言在现代社会中被病魔缠身, 海德格尔才把语言称之为生命此在的牢房 , 维特根斯坦才企图用“语言游戏”来取代那种规范化的语言。最后, 人的各种欲望的无限性和生命本身的有限性所构成的无法调和的二律背反 , 在终极的意义上决定了人往往处在永恒的失望、分裂、挣扎之中。同时又处在永恒的希望 、憧憬 、追求之中 。正是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 , 人的生命进发出光辉。 那么 , 什么是人的自由? 在哪里? 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 即便一瞬 , 也当以千金蓄之。 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和社会 , 人类的智者们常常陷于悲观络望之中。哲学过于抽象 , 科学过于冷酷 , 宗教过于 阴森 …… 而令我惊异 的是人类居然就找到了一线缝隙 , 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 尽管它神秘而短暂, 空灵而虚幻 , 象梦一样去来无迹。但是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 ,视为无限 , 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卢梭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 但是他却把“游于艺” 作为礼治天下、 建立仁政的极致, 把“暮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零 , 咏而归”等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 特别是庄子反对任何 规范 , 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 , 庄子笔下那扶摇直上、 乘天地之正 的大鹏 , 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正是这种人生 态度 , 生发出了空灵洒脱的魏晋风度和中国独有的山水诗和山水画。 再看看西方, 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 荒山野林中的欢歌纵舞 , 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 这既是带有巫术性质的宗教仪式, 又是带有审美性质的节日庆典。正是这种活动孕育出了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创造物之一—悲剧。这正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原型。而当人类的觉醒发现了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我的希 望寄托于审美上面。康德哲学尽管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不可调合的二律背反 , 但是他还是企图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感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真与善的对立之 间架起桥梁。虽然他架得并不怎么成功, 但是审美毕竟是一条假设的自由之路。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 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当他目睹了人的完整生命在近代的工业社会中被支离成碎片之时,当他切身感到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无法统一之时, 他的目光便转向了审美。他把审美视为生命的游戏 , 而每个人都会由此联想到童年时代的无拘无束的玩闹是多么的悦性怡情。席勒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之游戏中,人才能够由“断片”变成完整的人 ,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人, 完整而统一的人就是自由的人。黑格尔的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 , 而且他把审美与艺术置于哲学和宗教之下, 但是他也不能不承认: 审美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在批判近代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时指出,审美能力的丧失是人的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生命、人的劳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 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创造、自由的享受。而在现代 , 人们更把人的自由寄托 于审美。叔本华是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 , 在他看来 , 人生就是罪恶 , 而摆脱 这罪恶的途径有二 : 一是禁欲 , 二是审美。在审美中, 人能够彻底超越尘世纷争而进入天人合一之境。而尼采 则变叔本华的悲观 为乐观 , 他激烈地抨击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认为人在这种文明中走向了“ 颓废 ” 、“ 堕落” ,而能够拯救人生于这近于腐烂之文 明的 , 唯有恢复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在这 种酒神状态之中,“ 每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 、 和解 、 款洽 , 甚至融为一体了。摩耶 的面纱好象已被撕裂 , 只剩下碎片在神秘 的太一之前瑟缩飘零。人轻歌曼舞 , 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 他 陶然忘步忘言 , 飘飘然乘风飞扬 。” ⑧柏格森之生命的创化 , 宇宙的大生命都是在直觉的瞬间交融中完成的 , 审美是直觉 , 直觉即生命的形式。 弗洛依德的 审美 升华说更是为众人所知 的。他认为, 被压抑的本能、潜意识、生命的原始冲动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得到升华性的宣泄。 也就是说 , 审美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 它能够以特殊的方式冲破一切心灵束缚 , 引人走向广阔的天地。 审美之所以是人的自由的象征, 就在于审美以人的活的生命、特别是以人的情感为核心 的全身心的综合的运动 , 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 , 既是沉入的又是超越的 ,是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挥 , 是以幻想的形式对人的生命的充分肯定。 在审美中 , 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 , 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 精林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 , 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 人可以超越自身的有限性。但是 , 必须记住 , 这利电越是暂时的、幻化的, 而不是永桓的、 现实的。 换言之,人自身在现实中的必然的有限性 , 便决定了人一定要在幻想 中创造出一个自由的无限性, 有人以为这是人类之喜剧 , 而我认为,正是这现实每幻想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构成生命的悲怆性。 一、审美的自由是主观情趣对客观法则的超越 自古以来 , 人类便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而烦恼。 尽管在现代意识看来, 只要是与人发生过关系的一切 , 都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主观的创造。 换言之 , 人们眼中的、选择中的、创造中的客观世界仅仅是人的能动建构难物的集合而已。但是 , 人一旦建构这样一个客观世界 , 人的创造力一旦以物化的形式独立予人之外 , 那么它们便象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难道人在自己发现的自然规律面前能够为所欲为吗 ? 难道社会上的法律和道德役有使人的主观愿望 一次次地变得徒劳了吗? 作为一种由于自我意识而变成双重存在的人 , 其分裂性之一便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之创造物之间的对立。这种时立在现实生括中以各种别无选择的形式威胁着人。工人不能选择机器 , 机械化的设施一旦运转起来 , 人就必须跟 着转; 农民难以选择土地, 人要吃饭就必须付出死守土地的代价, 士乒们只能拿 到发下的武器 , 只能听从上司的命令 , “服从”作为军人的天职要求每个军人决不能随心所欲 , 学生在教科书面前也无多大的自由 , 每个按照正常的秩序受过教育的人 , 背着相同的字母、 相同的定理和公式·····然而 , 当这些从事着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 , 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因为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 , 必须允许每个人以自己的主观情趣为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 甚至对同一个客体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你修养深厚 , 喜欢“ 阳春白雪”的高雅 , 我目不识丁 , 欣赏 “下里 巴人” 的通俗 , 你幽欺风趣 , 自然爱看轻松的喜剧, 我多愁善感 , 只为沉郁的悲剧而动 情 ; 你温柔善良 , 流连利苏丛于纤巧细腻的江南风光 , 我鲁莽粗犷 , 一辈子与原始的大草原、戈壁滩为伴 ; 你是堂堂男子汉 , 总是陶醉于长城式的崇高之美 , 我是婷婷弱女子 , 常常沉浸于飞天式的阴柔之美 ; 你已老态龙钟 , 总想在古典风格中去寻求消逝的梦 , 我 初出茅庐 ,每每在现代风格中追逐未来的理想 ; 你乐观开朗 , 崇尚东方式的和谐 , 我悲 观内向, 酷爱西方式的怪诞之分裂 …… 在审美中 , 一切都取决于审美对象的风格与审美主体的情趣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适应性。 如果有 , 无名小卒的作品可以成为某个人的欣赏极 致 ; 如果无 , 第一流名家的代表作也只好另寻主人。也就是说 , 在审美中 , 不是客观对象规定主观情趣 , 而是主观情趣规定客观对象。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主体对对象的取舍 , 主体的主观条件则制约着这种关系。如果我是个修养较差的人 , 便可以对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屑一顾 , 对毕加索的绘画嗤之以鼻,杜甫、 李白、 苏轼的伟大无法强制性地要求每个读者都推崇他们的诗歌 , 贝多芬 、 萧邦 、瓦格纳的天才也没有权力要求每个听众凝神冥想。 而那些低级的审美情趣却能使毫无深意的传奇、 武打 、色情 、推理以及流行曲风靡于世 , 赢得众多的欣赏者。提倡高级的审美情趣 , 也并不能依靠纪律、 法令 、 规则等强迫性手段 , 只育别衣靠引导 , 依靠作品本身的质量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的提 高 ,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低级的审美层次 , 进入高级的审美层次 。 即使对于一个修养 高深的读者来说 , 他也会在特定的心境中去看看那些通俗的作品 。 一切都决定于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的主体情境。 总之 , 一旦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随心所欲地选 择客观对象,人便能够超越客观法则 , 成为自我的主宰 : 甚至可以说 , 在审美活动中 , 主体的审美情趣就是上帝 , 客观的审美对象就是上帝的选民。 蒋兆和所绘的《杜甫像》 如果说 , 审美中主体对对象的自由选择还只是主观超越客观的低级层次的话 , 那么审美中的主体的自由地再创造就是主观超越客观的高级层次了。 虽然从广义上讲, 任何阅读都会有阅读者的主体的渗透对阅读对象的影响 , 纯客观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 但是 ,相对而言 , 审美的阅读的自由再创造要远比其他阅读的再创造的自由更大。 毋宁说 , 审美的阅读是以读者的再创造为必须前提 , 没有再创造就没有审美 ; 而其他的阅读、 特别是科学 中的阅读是以尽量克服读者的再创造为必须前提 , 没有这种克服就很容易歪曲阅读的对象 。 换言之 , 审美需要“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 也就是欣赏者必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 它决不是对象本身 , 而科学阅读则要求“入乎其内 , 近其本色 ”, 也就是阅读者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对象本身 ,而不是超出它 。 因此 ,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 ,学习一个 科学原理 , 读者无权用个人的主观世界去任意解释对象 , 排除个人的成见是进行科学活 动的必要条件。 无论有多少人去学习几何学 ,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只能等于一百八十 度 , 任何人也无法改变这一结论,接受和理解它是学习者的目的。 然而在审美活动中 , 欣赏者有权根据个人的主观世界去解释艺术作品 , 正象艺术家有权按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改 造现实生活一样。一个艺术家决 不能被动地模仿客观现实 , 他必须用个人的审美趣味 、 艺术 才华 和艺术修养 、也就是用整个生命去拥抱 、改造和升华客观现象 ,使艺术作品带有独特的主观印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 , 这印迹越鲜明越好。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重复 的 , 而这种不可重复取决于艺术家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不可重复。 同 理 , 一个欣 赏者也 决不能局限于作为客观对象的艺术品 , 他必须调动自己的整个心灵 , 通过审美的再创造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 , 使欣赏活动成为欣赏者个人的活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 自己的经历、 学识 、 个性 、情感倾向 , 充分发挥审美的想象力 , 去改造、再造艺术形象。 当千百位欣赏者走进同一个美术馆 、同一个音乐厅 、同一个剧场之时 ,客观的统一空间就 会被分割成无数个主观的个人的空间 , 在这些不同的空间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决不会雷同。因而 , 这种有充分的再造余地的审美活动 , 也为艺术作品的不朽生命提供了土壤。 如果说 , 在科学阅读中, 其对象趋向于自我封闭 , 让读者尽量不超出对象的范围 ; 那么 , 在审美阅读中 , 艺术品趋向于自我开放 , 允许读者超越对象。 也就是说 , 艺术品本身就潜 在地要求欣赏全面地打开它 , 要求自身的生命在审美的运动不断地更新 , 要求欣赏者赋予 它历久弥新的活力。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 , 但是她那迷人的微笑却能在欣赏者的再创造中染上千 姿百态的色调 , 甜蜜的 、 羞涩的 、 明朗的 、神秘的 、 忧郁的 。因此 , 艺术家笔下的形象已经不是现实本身 , 而是作家审美体验的形式化 :欣赏者眼中的艺术作品 , 已经不是艺术形象本象 , 而是再创造出的审美意象。 有多少不同个性的艺术家 , 就有多少种不 同的人生 ;有多少不同类型的欣赏者 , 就会有多少不同的林黛玉或贾宝玉 。而人一旦能够用自我的独特生命力去再创造客观对象之时 , 主体的心灵就能得到充分的自由享受 。 然而 , 必须强调的是 , 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审美鉴赏中 , 作为人 类代表 的统 一之主 体 是不存在的 , 有的仅仅是作为个体代表的独特的上体 ,它是不可重复的 , 独一无二的。 二、审美的自由是感性动力对理性教条的超越。 同样 , 感性 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人自身所固有的基本分裂。 从古至今, 为了解决这种分裂 , 使人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人类的智者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 有人以理性为核心来统一感性 , 以理制情是一条在古代时期占主宰地位的思想路线 , 柏拉图著名的“理念论 ” 就是以理性否定感性以达 到人的完善的理论。 这种理论又被近代的黑格尔推向了极端。而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则以感性为本位来统一人的生命 , 这种理论经过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直贯穿到现代的生命化哲学及弗洛依德 等人的心理学 。但是 ,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 , 人类在审美领域内一直予感性以崇高的地位。 “美”这个范畴在历史上的最初意义就是 “ 感觉 ” , 近代的鲍姆嘉通把“ 美学 ”定义为“ 研究感性的科学”。 崇尚理性者 , 把理性视为人的本 质 ;而崇尚感性者 , 把情欲视为人的根基 。二者争吵了几千年 , 孰是孰非仍难定论。 拉斐尔笔下的柏拉图形象 人的生命确实在根基上是感性的 , 这种感性决不是单纯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经验 , 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生命存在及其动力 。也就是说 , 人的生命是一个充满了永远追求而又永远得不到最终的满足的各种情欲的动力系统。 科学也好 , 哲学也好 , 在这些抽象而又冷静 的思想王国的底层是骚动不安的具体而热烈的情欲之海 但是 , 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能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都的发挥和满足。比如 , 以理智为核心的科学活动。就是以对人的某些心 理动力的抑制为前提的。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 但是 , 从科学的观点看,人的感知经验中包含着许多错觉 , 必须经过理智的分划 、舍弃和抽象 , 才能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科学原理 。因此 , 在科学活动中、 感知经验的原始性、 具体性和整体性便统统被理智抛弃了 , 活生生的感知经验变成了几条干巴巴的定理、 几个抽象的符号公式 。虽然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 , 没有热情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 , 然而 , 以获得客观真理为目的的科学必须以理智对情感的某种程度上的抑制或排除为代价 。在科学的眼中 , 情感的与生俱来的强烈主观性常常使人歪曲客观现实 , 以情感的态 度观察世界的人 , 永远不能成为科学家。 在科学论著之中 , 情感色彩越少越好 , 科学性的极致或理想境界便是无情感 。 在相对的意义上可以说 , 理智的客观性 、 逻辑性和明晰性恰恰是与情感的主观性、非逻辑性和朦胧性相对立的。 想象是思想的翅膀 , 它为科学 活动带来了高瞻远瞩的预见性 , 爱因斯坦甚至说 , 概念是想象的自由创造。 但是 , 想象在科学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以一种启发 , 使科学家们能够扩展思路 , 但是在没有经过科 学实验的证明以前 , 想象的预见性仅仅是一种假说 , 没有实际的客观有效性而且 , 想象 的创造性还要被纳入逻辑演绎的推理中 , 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求实的实验证实是一个科学原理得以成立的必需条件 。换言之 , 想象的随机性 、 跳跃性和幻觉性是必须经过理智的过 滤的 , 因为科学所要求的是明确的必然性 。 严谨的逻辑性和客观的真实性 , 这些都是想象所无法胜任的。人的记忆是信息的储存库。而在有些思想家那里记忆几乎占有本体的地位 , 柏拉图、维科以及荣格等人都把记忆与人的最原始、 最本身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在柏拉图 , 获得最高理念的唯一途径是唤醒人类在现实中所丧失掉的最初记忆 : 在荣格原始记忆取得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地位 , 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人的本源 。甚至可以说 , 人的灵魂就是由各利附己忆构成的 。凡是杰出的人物都有惊人的记忆力 , 著名的科学家几乎都是记忆力极强的人。 但是 , 记忆是受人的情欲和理智制约的 , 记忆无法离开人的情感倾向或理智倾向。从一般的角 度上看 , 可以把人的记忆划分为理解记忆、机械记忆和情绪记忆。 在科学活动中 , 主要依赖于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而对情绪记忆必须加以排除 , 因为情绪记忆往往是原始的 、感性的、 易变的 , 被记忆的事物经常由于人 的情绪而在头脑中产生变形 , 有时甚至会变得面目全非。 但是 , 对于审美来说 , 情绪记忆须臾不可离开 , 灵感常常来源于情绪记忆突然闪现 。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中往往有情绪所唤起的记忆相伴随 ,记忆在情绪中的跳跃、 变形恰恰是审美活动最需要的。贫困的故乡常常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变成美丽的梦 , 变成童年的幻想 , 变成理想之所在。 因此 , 情绪记忆既为审美提供大量的素材 ,也为审美者提供主题、 动力 。 最后 , 人的无限丰富的潜意识 、 下意识领域也是科学思维很少光顾 的 , 因为潜意识往往 是人的原始欲望 、情绪记忆、无意感知和随机想象的别名 , 是与人的本体息息相关的深沉的梦。它是盲目的、 混乱的、 自发的、 荒谬的 , 这对于井井有条、 小心谨慎的理智来说 , 它是最可怕的敌人 , 因此 , 科学必须压抑潜意识的爆发。而在审美中 , 潜意识是艺术家的创造力的最深厚的沃土和动机之所在 , 潜意识的升华和形式化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 艺术作品的深度就在于能否唤醒欣赏者的那些被压入底层的潜意识 , 能够唤醒就等于使人再生一次 , 进入一种对欣赏者来说都是全新的、陌生的人生境界。 由此可见 , 科学虽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 , 但是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同样巨大 , 几乎赔上整个生命 。 所以 , 人类必须通过其它的途径来弥补这种搔失 。值得庆幸的是 , 弥补这种损失的审美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 , 其起源要远远早于科学 。 康德 原始的神话、 巫术和传说 , 在今天的科学看来是那样的幼稚可笑、虚假荒唐 , 但是它们却体现着、凝结着人类的最真实的情感,最诚挚的希望 , 它们是 人 的全部生 命 力所迸发出的最早的火花 , 至今还照耀着人类的心灵 , 是不可企及的 , 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典范和人的生命的最早的形式化。 尽管科学的思维日益浸透着人的头脑 , 但是这些神话所表现的生命力却永远不会真正地消逝 。 在审美活动中 , 被冷酷的理智宣判了死刑或长期监禁的感知 、情感 , 想象 、情绪记忆和潜意识 , 重新获得了生命和自由 , 人的心灵象经历了一次火山喷发和一次十级地震 , 一切都在燃烧 , 一切都在运动 。 审美活动的天 然的情感性使人 的感情登上 了国王 的宝座 。情感不仅是审美活动的原始动力 , 而且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 凝结在审美活动的成果——艺术品之中 ; 情感使人的感知成为敏锐的、具有特定的目标感和穿透力的直觉 ; 情感使想象获得了充足的动力, 大致的方向性和整体性 ; 情感使记忆变成 取之不尽的天然库房 , 使潜意识得以毫先拘束的宣泄和抒发。 审美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使人的感知经验得到全面的发挥 , 生动的表象从始至终伴随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思维过程 ,它引发记忆和想象 , 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以活生生的、新鲜 的形式外观, 使之成为具有丰富的暗示性的开放形式; 审美活动的虚构性和再创造必为人的想象和情绪记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时间、空间, 天南海北, 过去、现在、未来 , 一任它们自由驰骋 , 一颗心在有限的空间和固定的时间之中, 可以含容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 , 它们把情感升腾到超凡脱俗的高度 , 使各种感知表象凝结为完整的审美意象, 使荒唐的幻觉和稍纵即逝的梦成为心灵的诗意化象征使人的精神世界超越有限和短暂, 进入无限和永恒 : 最后 , 审美活动使人类最隐秘 、 最受压抑的潜意识得到尽情渲泄的机会 , 并通过充满诗意的升华 , 使潜意识由黑暗走向光明 , 由内心走向现实, 由束缚走向自由。因此 , 审美的自由 , 不只是想象的自由, 虚构的自由 , 在最根本的意义上 , 它是以人的情欲和想象的创造力为核心的人的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运动 , 是人的生命的全部起动和自由进发 , 是人性的全面展开。 同时 , 在理智所主宰的科学活动涉足的地方 , 到处都是栅栏 , 到处都是界限 , 一切都被划分到相互对立的领域内。客观现实和主观经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 其界限泾渭分明, 人类的活动完全按照现实的空间和时间的尺度进行: 这种人为的区分虽然在科学上加深了人对外物的认识,增强了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但是 ,内于科学和理智所肯定的仅仅是客观的、 物理的事实, 所揭示的仅仅是人与外界之间的功利关系、理智关系 、所以人的生命的内在的主观真实、人与大自然以及其他处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超功利关系却被完全忽略了 , “天人合一”的人类也被无情的否定了。因此 , 人类就不能不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寻回逝去了的内在心灵和人与宇宙之间的情感关系。在审美中 , 人类不必拘泥于几何学中用点 、线 、面所固定的空间位置 , 不必遵守数学中精确的数字和时间 , 不必顾及物理学所证明的重力定律 , 不必相信化学对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的分析 , 更不必服从哲学所规定的主观与客观、 人与非人之间的区别, 而一任生命本身的运动。在审美中 , 情感关系代替了理智关系, 艺术创造代替了科学规定 , 所有的对立都溶解了 , 所有的界限都消逝了 , 精确的事物变得飘忽不定 ,神秘莫 测 , 无生命 的物理世界成为人的生命的象征 , 灵活的、 跳跃的、交叉的、 相 互渗透的 、不间断的欲识流和主观的心理时空代替了僵硬的、 固定的 、 界限井然的理智秩序和物理时空“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人的心灵能在孤独之中包容整个宇宙 , 一瞬间的悲哀之情可以纵贯古今。 当你下定决心投入某种生命枚关的行动之时 , 你面前的一块坚硬的冰冷的石头就是一次意志的勃发 , 当你漫步于夜色之中 , 一弯晓月就是一缕或恬静或哀怨的思绪 。客观自然因审美的观照而成为主观经验的对应物 , 那些被理智否定了的错觉和幻觉 。因情感的放射而获得了真实的品格来吧。荒唐的梦,你是从人类心灵的最深处透出的晨曦 ; 飞吧 , 自由的想象 ,你负载价人类走向无限的理想 ; 泛滥吧 , 大海般的情感和潜意识 , 你将裹挟着人的一切 ,去冲决理智所设性的一道道堤坝 , 在理智的极限之外 , 有块生命的肥沃的土地, 它在人的审美观照中, 与大海、与高山、与森林、与宇宙的万事万物血肉相连 , 不必为它命名 .也不必为它划界, 它没有契约 , 没有主人 ,只有岁岁年年自然生长的生命。这生命裸露着, 以自身的光泽和热力滋养着、照耀着沉醉的人生。 然而 , 有和谐就必然有冲突相伴 , 世界不会有完全的统一。审美活动虽然弥合了由科学活动所带来的分裂, 但是它却扩大了感性与理性、人与科学之间的分裂。审美是感性的人对理性之科学的挑战 , 是人本身的冲突的外在表现。 在审美中 , 联系感性与理性的主要形式是冲突及挣扎 , 感性生命寻求自由的挣扎正是审美向理性科学的宣战。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