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觉得又好笑又心酸。 视频里,小姑娘一脸严肃的问爸爸: “爸爸你有一个缺点,就是老是让别人不开心,你能改掉吗?” 面对孩子的请求,爸爸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能!”。
听到这里,小姑娘委屈的反驳:“我才不认同呢!” “小孩要是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我非常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初心是不希望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所以才用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强大。 但是,不知道这位爸爸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而非他所希望的坚强。
不恰当的挫折教育,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还会导致孩子出现敏感自卑、焦虑无助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盲目的挫折教育 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 2016年高考结束后,一名高三学生小斯(化名)选择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在遗书中,他说自己“从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打,哪怕是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想喝牛奶这类小事。 因为父亲小时候很苦,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让他吃苦是为了他好。 可是小斯内心很不认同这种方式,认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有次吃饭他说菜是苦的,父亲就说不苦从哪里来,然后摆出一副说教的样子,让人十分反感。 小斯学习成绩很好,但考的再好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励。或许是因为害怕孩子会骄傲,他的父母常常用打压的方式教育孩子,认为这样小斯下次考试才能考的更好。 于是他考到98分会被骂,考到全校73名被妈妈嘲讽,好不容易得到父亲承诺说拿到一等奖就给他买电脑,最后也不了了之。 有时候父亲问他英语学懂没,他如果回答学懂了,父亲就会批评他:“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他如果回答没有学懂,父亲也会批评他:“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还说电脑买了也是影响学习,上网会上瘾。 在父亲的打压下,小斯觉得自己非常自卑,认为自己个子矮,穿的衣服不好,别人聊天自己像个土包子一样什么也听不懂。 他变得越来越自闭,觉得自己除了成绩哪里都不好,活的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小斯在遗书里写道:
父母总是认为打压孩子是为他好,可以避免孩子变得骄傲自大,却忽略了,盲目的挫折教育会只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有独无偶,曾看到这样一条微博,有一个老艺术家,对独女要求特别严苛,后来女儿读到常春藤博士,她去美国看女儿,不知怎么就指责起来。
女儿一听,翻身就跳下阳台,最后没救回来。 据旁人描述,这位母亲在旁人面前十分以自己的女儿为骄傲,但面对女儿,却极少称赞与表扬。而这种长年累月的打击,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 孩子轻生的念头,并不是一时兴起。 无论是跳河自杀的小斯,还是跳楼自尽常春藤博士,他们都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打压和批评之下,心中的郁闷情绪,长久得不到排解,于是在最后一根稻草的刺激下,做出了自毁的行为,酿成了悲剧。
而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告诉我们,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和赞扬, 而不是打着“为他好”的名义,不断打压孩子的自尊,最后让这种错误的挫折教育,毁掉孩子对未来的期盼。 真正的挫折教育 就是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泰国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以卖切好的新鲜水果谋生。 母亲没有文化,她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女儿在生活中学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母亲的耐心引导下,女儿不仅学会了切菠萝,还通过吃菠萝发现了赚钱的渠道,最后通过观察,找到了销售菠萝冰棍的秘诀,把自己的生意做的比母亲还好。 短片的最后,母亲欣慰的说: “非常高兴能看到她在实践中成长,自己解决问题,或许有天我不在她身边了,我也相信她能过的很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勇敢的面对挫折,通过观察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最后成功解决了问题。 而这告诉我们: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让父母做孩子的差评师,更不是让父母刻意的给孩子制造挫折; 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失败,积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父母这样做 孩子更有力量面对挫折 教育家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说: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1、接纳孩子的真实情绪,允许孩子畏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很多孩子都会表现的不知措施,他们可能会通过哭泣躲藏等方式来逃避问题。 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挑战困难,或者指责孩子过于胆小,你的指责和强势只会让孩子更加胆怯,更加不敢去尝试。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拥抱,允许孩子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害怕,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再去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2、教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 孩子的能力有限,当他多次尝试还是无法解决困难,我们就要及时的教导孩子怎么处理,通过示范或目标分解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不要指望孩子自学成才。 3、正视孩子的失败,不对孩子期望过高 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往往和父母的态度有关。如果父母只想孩子赢不想孩子输,喜欢在孩子失败时喜欢冷嘲热讽,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不敢积极尝试。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就会患得患失,害怕失败后父母会失望,从而选择逃避。 所以面对孩子的“输赢”,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苛求孩子第一。 4、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孩子的成就和天赋。 当孩子的战胜困难,适当的夸奖能让孩子更加自信,也更有勇气面对挫折。 我们可以多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孩子的成就和天赋。
我们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但我们也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别让错误的挫折教育,成为伤害亲子关系的利刃。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对孩子的包容与赞扬。 若你时常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坦然的面对孩子的失败和缺点,孩子才会更有勇气面对挫折,慢慢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大人。 最后,愿每个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