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孔子并称“孔孟”,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门下的求学的学子众多。 有一次,一个叫万章的学生问孟子,什么样的人值得做朋友。 孟子答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短短的12个字,孟子就总结了他择友的原则。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就看他能不能做到这三点。 所谓“不狭长”是说,跟朋友相处,不应该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对方的短处,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对方。 例如学艺术的人,朋友不懂穿着打扮,就嫌弃他;读书的人,觉得不看书的人没有思想,就不来往。 正所谓,人各有长,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否与一个人相处,是不当的。可能你擅长的事情,正好是别人不常接触的,也许别人也有你所未涉猎的领域做得很好。 常人一般都乐于夸耀自己的长处,而闭口不谈自己的短处,而对待别人就恰恰相反。 以这种心态来择友的,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常常看到,能力出众的人身边朋友很少,反而能力平庸的人身边朋友很多。 从一个角度来讲,有的人就是希望身边的朋友跟自己相比会有明显的弱点,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优秀。换言之,这样的心理无异于把自己当作“红花”,而把身边的朋友当作“绿叶”。 这种择友的方式,在我看来是扭曲的,把别人当作配角,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提升自己的信心。 长久以往,身边的朋友便不再会跟你来往。 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别人才愿意跟你来往。收敛自己的虚荣心,能做到“不挟长”的人,一定是值得深交的人。 第二点“不挟贵”讲的是不以别人的地位身份来权衡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 趋炎附势,是中国几千年来很不好的一种“传统”,人们总是对有权有地位的人更敬畏,同时想要通过结交权贵从而平步青云,所以能真正做到“不挟贵”的人少之又少。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 刻苦读了很多年的书,始终自认为才疏学浅,便决定进京继续求学。 但家境贫寒的公沙穆根本没有钱拜访名师求学,便前往一位名家吴佑的富豪家里做工。 长久以往,吴佑发现公沙穆彬彬有礼,不像一般的工人。言谈中,吴佑觉得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所以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 因此二人的友谊被传为一段佳话,也就是流传至今的“杵臼之交”。 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并没有限制,但是交友应该纯粹一些,不宜掺杂太强的目的性。 所以用身份地位来权衡一个人是否值得来往,这才是君子所不齿的。 与人相交但是另有他求的人,切忌常来往。 “不挟兄弟而友”,是孟子认为最难做到的一点。 不能对朋友做出兄弟般的要求,这一点看似冷酷无情,但其实不无道理。 我有个朋友老张,为人豪爽,所以朋友很多。但就是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很爱向朋友借钱。每每有人前来催账,他总是以“咱俩这关系,再缓一段时间”这句话做缓兵之计。 在老张眼里,朋友就是兄弟,兄弟就是手足,你的就是我的。 但兄有兄道,弟有弟道,朋友之间别有一套准则。兄弟手足,始终和亲朋好友是有区别的,跟朋友之间的相处更要注意分寸。 吃饭时常有这样的场景,酒过三巡后,大家开始称兄道弟。一句“兄弟,咱哥俩干一个”,让多少人喝的酩酊大醉。 待人热情自然是好事,但是这个尺度该怎么把握是一门学问。 太近了容易伤害别人,太远了又怕关系淡了。 朋友始终是朋友,可以真诚待人,但切莫失了分寸。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社会交际国家,我们接触的人越多,遇到的志同道合的人也就越多。 孟子提出的交友的三条准则,可以作为你我今后交际衡量友谊的标准。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交朋友纯粹是道义之交,不可有挟带的条件。 摈弃客观因素,单纯的审视一个人的品行德行,能做到以上孟子所言三条的人,大可放心来往。 这里是三立书会【国学】第15期。 读古典文学,提高文学修养。 流淌在血脉里的国学, 迟早会在某一个瞬间,让你豁然洞开。 |
|
来自: 洪涛7yxeyqhr6k > 《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