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孔子是怎么成为圣人的呢?

 云雾山中986 2019-06-1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公元前五五一年至前四七九年),他祖上原是宋国人,后避难到鲁国。至孔子,已是个穷下去的贵族。他做过短期的官,但官运不佳,就带着学生去周游列国,想找个官来做,来实现他的主张。结果,奔波了十四年,到处碰壁。晚年,又回到家乡,过着整理古籍教授弟子的生活,七十三岁时去世。

孔子整理的古籍叫“六经”,除《乐经》外,都借助儒家师徒的传抄授受,流传开来了。未整理的其他古籍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失传了。所以说,孔子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自孔子招收门徒办学以后,私学开始盛行起来,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受教育只是贵族的特权状况。也可以说孔子还算是私立学校的创始人。

据说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大多是贵族子弟,但也有中,下层人民,史籍上称他们是什么“贱人”,“野人”和“鄙人”。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立学校的教育家。他的优良学风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至今为人们所称道,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已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

然而,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却是保守的,终其一生,他都未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新制度的诞生说话,反而常常唉叹“世风不古”,“礼崩乐坏”。他讲的那套“礼乐仁义”,“上下尊卑”的大道理,归根到底都是想继续支撑住正在崩塌的奴隶制大厦。谁违反了他这一套,就骂人家是“乱臣贼子”。这样,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就对他敬而远之,就不接受他的主张了。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然而也主张在不触动奴隶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具体说法,做法上可以有所“损益”,或变通。比如,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

孔子的“爱人”虽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然而,他把奴隶也看成是人,这同奴隶主原本只把奴隶看成会说话的牲畜的传统观念不同的。

与此不无关联的是,孔子反对奴隶制下以人殉葬的制度,甚至连以泥木做成的偶像殉葬也反对,理由是那终究还是人的模样。在中国政治思想上,孔子敢于违反传统观念,把“会说话的牲畜”看作是人。还反对以卑贱者给尊贵者殉葬,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那些维护奴隶制的顽固派们,对此自然是难以容忍的。

孔子以其渊博的学识,在外风尘仆仆十四年,却一生不得志,究其根源恐怕就在他的政治主张为当时新,旧势力所不容。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说两面都不讨好。

历史竟是这样的偏颇,生前反对封建制们孔子,死后几百年却被捧为封建社会里的“圣人”,并不一断加官进爵,被封为“素王”,“至圣先师”等等,倍受尊崇达两千年。究其原因,是封建地主阶级在夺取和建立政权之前,提倡“变法”,主张“革新”。当建立政权之后,需要巩固政权,维持封建秩序的时候,就迫切需要孔子那套“君君臣臣”,“上下尊卑”的说教了。

故而主张维护旧制度的思想家的亡灵被请出来为封建地主阶级充当“圣人”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崩溃后,特别是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孔家店才作为封建思想的偶象被打得粉碎。更惨的是历史进入到一九七四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堂堂皇皇的“孔圣人”,又一下子变为“孔老二”了。以我个人的观点,以后对孔子的称呼即不要称他为“孔圣人”,也不要骂他是“孔老二”,就尊称他老人家一声“孔夫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