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是旧时民间一大需求,如同今日手机为大众消费品。由于香烟的畅销,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发了大财。 英美烟草公司的“大炮台”“三炮台”香烟广告牌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州的电视开始播放万宝路香烟广告:宏达的交响乐里,耀眼的阳光下,骑着骏马的美国牛仔在广袤的原野上奔驰,马蹄溅起一阵阵水花,那矫健的身影显出豪迈的气概,令电视机外的观众艳羡不已。这时,浑厚画外音响起——“这是万宝路的世界!” 比那早十年,还是七十年代,也有外国烟。那正是“文革”时代,物质匮乏,老百姓抽的是丰收、百雀等劣质烟,突然市面出现外国烟,是阿尔巴尼亚的烟,人们欣喜若狂,纷纷购买。一抽起来才知道,也是劣质烟,每支烟大概只有一半烟丝,松松垮垮,抽起来那股呛味,实在难顶,那时这些烟是为了支援阿尔巴尼亚“兄弟情义”,把他们的垃圾都引进,如那种带刺的毛毯,盖上了犹如受刑。 外国的“老刀”牌香烟 外国的“三炮台”香烟 广州其实很早就有外国烟,1914年,英美烟草公司就开始把香烟推销到中国,广州当然也销售,大街小巷的烟贩子,茶楼戏院的摊贩,都中外兼售,最多的有“三炮台”、“老刀”。有钱的人吸“三炮台”,而平民百姓多买“老刀”。“老刀”其实其实是来到中国后的“俗名”,当时该香烟烟标采用全英文印刷,印有“Pirate Cigarette”(海盗香烟)文字,故其正式名称应为“海盗”牌香烟。英政府为了鼓励老百姓从海上劫猎外国商船财物,把这些获取不义之财的人称之为海盗。烟标以大海为背景,一名水手站在甲板上,右手叉腰,左手持刀,露出得意的笑容。副图则分别显示放炮手的动作和炮弹溅落在船只中的水花——与其“海盗”名称相呼应。 由于“海盗”香烟的价位定在中、下档次,很多人又不认识英文,加上“海盗”香烟烟标突出“刀”的描绘,便衍生出一个俗名“老刀”。长期以往,约定俗成,它的注册商标“海盗”反而不为人知。 除“老刀”这一俗称之外,还有“派力”“派律脱”等Pirate的音译叫法,也有简称“刀”牌的,但使用“老刀”的占多数。 外国香烟宣传画 外国香烟做的中文广告 英美“派律”牌香烟推出绿色“金十字”装 由于香烟的畅销,英美烟草公司发了大财 广州这时出现一个组织,叫“百二友”,一百二十人成为抢劫集团,专门对老百姓特别有些富裕的人群进行巧取豪夺,这引起广州警方的注意。警察厅长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景华,他为了维护治安,下令对“百二友”进行追捕。警察一番努力之下,抓了集团的全部成员。陈景华却有一个“安抚”手法,对这些罪犯在四星执行之前,都发给肉食以及“派律”烟一包,然后再执行死刑。这件事传到社会之后,老百姓议论纷纷,说“派律”烟属不祥之物,还称之为“打靶烟”,传到广东各地之后,百姓都不再抽这种烟了。一直到1938年,日本人占领广州,省会搬到韶关,广州人,不,广东人都不再抽“派律”。反而这时,日本兵在广州把惠爱路、永汉路等一些重要地段给日本商人开店做生意,才把“派律”香烟重新引进。 民国警察厅长陈景华给死刑犯派发“打靶烟” 这里还要讲另一种香烟叫“三喜”,由简照南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他们仿照英美烟草公司的“三炮台”制作,连烟包的装潢也十分相近。都是绿底色;三炮台的“炮台”换成三个“喜”字。英美烟草公司怒不可遏,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抄袭”,于是找到江孔殷。江孔殷是清末民初广州的一位知名士绅,曾出面邀请过京剧名伶梅兰芳来广州演出,引起轰动。江孔殷认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模仿是侵权,写了状纸一万多字,结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败诉。那时广州市民不理解这一切,自发不吸“三炮台”外国烟,使英美烟草公司狼狈不堪。这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又推出“喜鹊香烟”,最特别的是他们设计的香烟包装又将原来的三喜图案加进去,人们争相购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注意到民众行情,再推出红色包装的“爱国”牌香烟,更加掀起一阵热潮。 民国广州名士江孔殷 乘势而推出的“爱国”牌香烟
草翠(依慈): 认识烟仔交学费, 国人费钱献个肺, 曾经黑米白米称, 一曰养命一养神。 我家爹妈是烟民, 白金龙与红10月, 耗去几多辛苦钱, 两肺都成病之源。 惨痛经历人警醒, 潮流应该全抵制。 国货外货均攞命, 醒目君子当机断!!! AI DI:潘达微让国民买国产烟,用国产烟,利润四成办慈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