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七彩阳光3109 2019-06-14

周世宗柴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他十分信任赵匡胤,但在自己去世前,还是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制约赵匡胤。

他让赵匡胤主管殿前司,却让韩通主管侍卫司。赵匡胤和韩通私人关系不佳,这一点柴荣是心知肚明,而这样的安排,就是让二人互相牵制。

另外,手握兵权的符彦卿、张永德等大将,也都是制衡赵匡胤的力量。 在临死前,柴荣还给儿子安排了三个辅政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让他们去约束所有的武将。

不过,这看似“三保险”的操作,虽然显示了柴荣高超的御人之术,可这是建立在柴荣没死的前提下。一旦柴荣咽气,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后,包括符彦卿、张永德在内的后周大将,都向赵匡胤表忠心,成为了大宋的忠臣。因为这种故事,在五代时期发生了N回,“新桃换旧符”而已。 

首先,后周的国运太短,从建国到被赵匡胤篡掉,只有区区九年,根本没有时间培养效忠于柴氏的骨干。

其次,后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来的。郭威能篡位,别人就篡不得了?上梁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梁不歪了。

第三,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统其实很弱。而柴宗训又是个七岁小孩子,他的统治基础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周世宗柴荣在去世时,他能信任的忠臣几乎屈指可数,赵匡胤算是一个忠臣,柴荣也将儿子托付给了他。但是很可惜,柴荣看走眼了

那么,柴荣如果不重用赵匡胤,转而托孤给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训的皇位被权臣给篡了么?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残酷,不可能!

因为,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中原就是乱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成功的案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大把的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这些人一样有可能把柴宗训取而代之

柴荣平定关南以后,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所上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点检”是官职名称,而在后周官职中,离他最近的便是“殿前都点检”,当时由张永德担任。在柴荣卧病回京后,对此事心存芥蒂,于是就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接替了张永德。

这一任命更能看出柴荣对赵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显然已经相信了“点检作天子”这一谶语,否则不会一回来就换人,而他将赵匡胤换到这个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会避免谶语的发生;其次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对天子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掌统率亲军,总额左右卫将军、符宝郎、宿直将军、左右振肃等官,可以说整个皇宫的安危都系于此人之手。

如此,还有谁能比赵匡胤更加心腹吗?虽然是确实是心腹,但从柴荣临终前的一系列安排看来,还是对赵匡胤有所防范的。

首先他安排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宰臣,即为托孤重臣。以三人的资历和能力,完全可以镇得住文官集团,也可以对武将集团形成掣肘。

随后他又布置了武将集团,在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后,又相继提拔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令坤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袁彦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其中除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与赵匡胤关系融洽,韩通和袁彦则与赵匡胤极不对付,与之处处为敌。这样就在武将集团中培养出对立势力,有利于制衡和掌控。

最后柴荣还扶植了外戚,立符氏为后,以此来笼络其父符彦卿,借助符彦卿地方上的军事力量,与朝堂间的托孤重臣制衡监督,以此保证幼子宗训统治地位的稳固。

原本这一套安排可谓是四平八稳,保自己的儿子成长完全不在话下,但是可惜的是,柴荣高估了赵匡胤的忠诚,又低估了他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