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的改变,都是蓄谋已久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6-11
文 | 有书梦舒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政权交替,通常和阴谋与杀戮密不可分。

可历史上,却有一个例外——陈桥兵变。

它的得益者赵匡胤一心效忠后周,却被下属逼迫黄袍加身。

他无奈接受禅让,却尽力善待前朝皇族。

后人提起赵匡胤,无不称赞他宽厚仁义,感叹他的幸运和好人缘。

然而透过历史的迷局,我们才发现:

这不过是一场筹谋已久的政治秀。

权臣的出路

五代,是个极其特殊的时代。

短短五十多年里,五个朝代先后更替。

每一朝的建立者,都是前朝手握重兵的反叛武将。

后周世宗柴荣吸取教训,格外注重对武将的防范。

他病重时,在文书中看到一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牌。

所谓“点检”,其实是“殿前都检点”。

这个官位是后周的高阶武官,掌握着最精锐的军队“殿前军”。

而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正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这触动了柴荣最深的忌讳。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只因郭威没有亲生子,才得以继承皇位。

论与郭威的亲疏关系,柴荣未必及得上张永德。

如今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太子柴宗训年方七岁。

若是张永德仗着是郭威的女婿,在自己病死后起兵谋反,儿子如何能保住江山?

深思熟虑后,柴荣决定撤掉张永德的官职,改任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做殿前都点检。

柴荣以为已经给儿子铺好路,却不知道,他亲手将后周终结者捧上政治舞台。

柴荣

《宋史》记载,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祖上几代都是唐朝高官。

父亲赵弘殷更是骁勇善战,历任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四朝武将。

赵匡胤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练就一身不凡武功和高超谋略。

成年后,他游历四方,在襄阳遇到一个善于看相的老僧。

老僧见赵匡胤面相不凡,告诉他“北方有你的大机遇”,还倾囊资助他路费。

赵匡胤一路北上,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麾下,立下赫赫战功。

郭威建立后周后,赵匡胤得到重用。

柴荣继承皇位后,赵匡胤跟随他南征北战,一路青云直上,成为了柴荣的亲信。

柴荣临死前,特意将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

在柴荣心中,忠诚的赵匡胤即使手握重兵,也不会谋反,只会一心拥护太子顺利继位。

柴荣死后,垂帘听政的符太后继续重用赵匡胤,因为他们是姻亲。

符太后的妹妹,嫁的正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既有先皇遗命,又有亲情牵绊,符太后相信,赵匡胤会对自己和小皇帝忠心不二。

却不知道,赵匡胤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赵匡胤先后在多支军队中任高级将领,积累了丰厚的人脉。

他早年间结交的李继勋、石守信等义社十兄弟在军中担任要职,成为他可靠的后援。

现在的赵匡胤,已经是手握重兵的权臣。

看惯了五代风云变幻,赵匡胤深知,历史上的权臣只有两条出路。

要么自立为王,开创新的朝代。要么待皇帝长大后被赐死,成为皇帝掌权路上的垫脚石。

志向远大的赵匡胤,选择了前者。

处心积虑的“意外”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边境传来急报,北汉和契丹联合南下,大举进犯。

宰相范质慌忙下令让赵匡胤带领重兵北上抗敌,留下大将韩通镇守京师。

韩通,是柴荣看重的另一位大将,勇猛过人,却与赵匡胤素来不睦。

范质以为,如此安排能让两员大将互相牵制,可保朝廷万无一失。

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赵匡胤精心筹划的圈套。

赵匡胤

为了这次政变,赵匡胤做了极其周密的准备。

他提前将家人藏到寺庙中,避免被朝廷找到,解除后顾之忧。

出兵后,他暗暗派人在底层军士中散布谣言:

“我们出生入死,为国家打仗。

可是皇帝只有七岁,还不懂事,怎么会记得我们的功劳。”

很多军士都被挑起不满情绪。

恰好走到陈桥驿时,天上出现“日晕”异象。

低级军官苗训趁机散布谣言:

“天上有两个太阳。

原来的太阳,被新太阳压制住了!”

在古代,太阳被视为君权的象征。

古人常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可如今新太阳压住了老太阳,是不是意味着将改朝换代?

何况出兵之前,京城中正暗地里流传着那句“点检作天子”。

京中的皇帝年方七岁,从小养在深宫,还不懂事。

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却亲身经历过战场厮杀,又一向有宽容睿智的名声。

哪个做天子,对军士们更有利,答案不言而喻。

很多高级军官沉不住气,纷纷来找赵匡胤。

却只见到了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和弟弟赵光义。

因为赵匡胤喝醉了,正在睡觉。

其实,喝醉是假,规避风险才是真。

只要不直接出面,赵匡胤就能逃掉主谋的大罪,最多落个对下属管理不严的罪名。

而一旦兵变成功,赵匡胤就是当然的领袖。

作为计划的具体执行者,赵普早就心领神会。

他先假意替赵匡胤推辞。实在推辞不过,才“无奈”带领大家去找赵匡胤。

赵匡胤装作宿醉未醒的样子,“迷迷糊糊”地走出来。

被众人一拥而上,披上黄袍。

黄袍象征皇权,本是禁物。若没有人提前准备,怎会突然出现?

有清醒的人意识到这是圈套,却已经来不及反悔了。

陈桥兵变

既然是“被逼上位”,赵匡胤自然要做足姿态。

他先是反复推辞,直到众将不耐烦,才改口说:

“你们想让我当皇帝,必须遵守三个条件。

太后和皇帝是主子,不能惊扰冒犯。

大臣们是同僚,不能欺凌。

朝廷的府库和平民百姓的家庭,不能去掠夺。”

一番话,占据了大义的至高点。

表明他是为大局,不得不反。

也借机将手下大将定义为逼迫者,而不是追随者,断了他们挟恩自重的心思。

众将无可奈何,只能全盘答应。

赵匡胤这才带大军返回京城,夺取皇位。

筹谋已久的“禅位”

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本就是赵匡胤的内应。

他们按计划打开城门,放入军队。

忠于后周的大将韩通得知后,匆匆忙忙跑来御敌。却寡不敌众,被当场斩杀。

至此,京城中已经再无人可以抵抗赵匡胤。

为了继续扮演忠臣,赵匡胤让大军回到营地,自己独自回到公署。

赵普却安排各位将领,分头将朝廷重臣带到公署来。

见到宰相范质,赵匡胤做出痛哭流涕的样子:

“我真没想到,会闹成这样。”

范质等人还没反应过来,军校罗彦瑰已经手按剑柄,厉声呵斥:

“今天必须要承认天子!”

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

在场的后周重臣们只好向赵匡胤行君臣大礼。

之后,范质等人又召齐文武百官,一起劝谏小皇帝柴宗训将皇位禅让给赵匡胤。

符太后和柴宗训自知大势已去,为保住性命,只能同意。

翰林承旨陶谷立刻从袖中拿出诏书,表示:

“我写好诏书了,现在开始禅让吧。”

准备如此充分,显然是筹谋已久,哪里是仓促之下被逼谋反的样子。

可此时,追究这些已经没有意义。

文武百官都臣服在赵匡胤脚下,看他接受禅让,继承皇帝之位。

赵匡胤

赵匡胤,以极小的代价完成了政权变迁,开创了自己的王朝。

他也遵守了诺言,不但善待柴宗训,封他为郑王,让他在外地善终。

还留下诏令善待柴氏家族。

在整个宋朝,柴氏后人都享受着超然地位。

相对其他篡位者,赵匡胤算得上宽厚仁慈。

陈桥兵变,铺就盛世之路

在柴荣的励精图治下,后周相对繁荣稳定,国力蒸蒸日上。

陈桥兵变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最大限度保存了国力,为宋朝成为大一统朝代打下良好基础。

这一切,得益于赵匡胤的周详筹谋。

以绝对的实力为后盾,以足够的筹码作为交换。

既让对方无法拒绝,又给自己留出充足的进退空间。

看似毫不费力,其实早经过了周密准备。

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强大,也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

只有投入足够的心血,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实现想要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