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样中医识花篇之二十二——“鬼针草”

 369蓝田书院 2019-06-14

鬼针草



别名:鬼钗草、虾钳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豆渣草

花语:淡淡的爱恋

分布:产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广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入药部位:全草

性状鉴别:1植物: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梗,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

2药材:干燥全草,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炮制:夏、秋间采收地上部分,晒干。

性味:味苦,性微寒。(《中华本草》)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活血

主治:用于阑尾炎、肾炎、胆囊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闭经、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皮肤感染、小儿惊风、疳积等症。

摄影:

拍摄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


花小不起眼,果瘦却粘人


图文编辑:方煜民

图文排版:童安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