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针疗法

 文汇秋雨书馆 2019-06-14

一、火针的定义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体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腧穴或部位,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火针,古又称之为燔针、焠针、白针、烧针。火针疗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例如:《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二、火针的治病机制

火针疗法的特点是将针体加热后,刺入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其治病机理在于温热,人体之气血其温而恶寒,温则气血行,寒则气血凝。火针疗法借助火力,激发经气,调节脏腑,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故与普通针刺相较,其温通之力尤为显著。

三、火针的作用

  1、扶正助阳

《内经》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人体依赖于阳气抗邪,阳气不足,邪气易于停留人体内,百病乃变化而生。火针具有温热作用,温热属阳,故温热可以助阳。人体若阳气充盛,则温煦有常,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转。故火针可以扶助正气,治疗阳虚引起的虚寒证。例如:脾胃阳虚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肾阳虚引起的腰痛、阳痿、遗精、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阳虚气不升举引起的胃下垂、子宫脱垂、肛门脱垂等。

  2、温通经络

《内经》曰:“夫十二经络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不通,则气血运行不畅,脏腑、肢节之间的联系将受阻而出现疾病。故疏通经络一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大法。火针通过对针体烧红加热,使得疏通作用加强,从而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

通过温通经络,使得气畅血行,通则不痛,故火针用于治疗各种痛症效果显著。例如:痛风急性发作期,急性扭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癌症疼痛等等。

鼓舞气血运行,筋肌得养,故火针具有解痉、除麻、止痒之效。例如:痉挛,抽搐,麻木,皮肤瘙痒,湿疹等皮肤病、筋病。

另外火针通过温通经络,益气活血,而起到生肌敛疮之效,治疗久治难愈的疮口,如慢性溃疡、破溃的瘰疬等。

  3、祛邪引热

急性腮腺炎、带状疱疹等证属热毒内蕴,火针通过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引动火热毒邪外出,从而使热清毒解。

四、针具

火针经过加热方可使用,故对火针针具有特殊要求。针身是针具的主要部分,应挺直而坚硬。现在较为理想的材料是钨锰合金,这种材料不怕烧灼,能保持不弯不折,且经久耐用。针柄是用细铜丝卷成螺旋形细卷,便于持拿,又不会烫手。


五、施术间隔时间

一般情况下,火针应最短间隔1日方再次施术。急诊亦可每日针1次,但连续施术不应超过3次。慢性病可连续治疗,3-7天针1次。

六、注意事项

  1、火针治疗后需避风寒。

  2火针治疗24小时方可洗澡,针刺部位才可以碰水。

七、异常情况处理

  1、晕针。部分病人可因过于紧张而出现针刺过程中晕厥现象,出现此情况时患者不用太过紧张。患者如果有不适、头晕、大汗出,应立即告知医生助理,医生助理会立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或者上报主诊医生。

  2、滞针。患者精神过于紧张或者留针过程中自行活动肢体都有可能出现滞针现象。这时候只要患者放松局部肌肉,取针者将针沿着进针方向慢慢捻转取出即可,不会有不良影响。

  3、出血、血肿。由于身体布满微小的络脉,即使是很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扎中穴位,也有可能出现此种情况。因火针进针快,会更容易出血,只要用棉球按压一会儿即可止血,无需担心。另有某些疾病(如有形肿块)需要让其出血至自行停止,不可止住。

  4、疼痛火针治疗中及治疗后,可有灼痛出现,一般疼痛不剧,且很快消失。若出现疼痛剧烈不止,还伴红肿热痒,则属于局部感染,应及时处理。针刺过程中患者于针刺部位会出现酸麻胀痛等症状,是属于正常得气感觉。当取针之后部分患者仍遗留有此等症状,不用但心,只需等待数小时至12天可自行消失。

  5、针刺后皮下瘀血。因皮下深静脉不容易发现,如果火针刺破静脉取针后局部会出现皮下瘀血,可待其自行吸收即可,无不良影响。患者另可回家热敷,可以加快瘀血的吸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