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破壁人(一):丧家狗倒是太平犬

 浮生偷闲 2019-06-14

先说一说孔子生活的时代。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说春秋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当时是对的。但春秋时代(取通行说法,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大约三百年的时间跨度,具体到孔子生活的这一段,却又有点不大对。

春秋时代,周王朝早已衰落,天子只占据着洛阳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和天下共主的虚名。

天下诸侯争霸。当时有四大强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晋国。这当中,又以晋国和楚国最为强大。晋楚争霸,可以说构成了春秋历史的主轴。

晋国和齐国是同盟,他们都以华夏国家自居。可是齐国有时会跳出来和晋国抢华夏第一强国的位子,所以彼此间矛盾也不少。

而楚国号称蛮夷,秦国则被人骂是戎狄,秦楚两国的关系更亲密些。春秋时两国很少闹矛盾,不过秦国显得很高冷,对国际事务,有时不太爱掺和。

四大国之间,还夹着很多中小型国家。孔子的家乡鲁国,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国家实力不如四大强国,但算西周分封的老资格,却很可能比四大国地位高,头衔尊贵。所以他们军事上被揍得再惨,文化方面,往往却自视甚高。


孔子是生在春秋末,这个时代的鲁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史记·孔子世家》里有一句概括: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晋平公荒淫,六家大贵族把持国政,不断出兵攻打东方;楚灵王军队强大,也时常侵犯中原各国;齐是大国又靠近鲁国。鲁国弱小,归附楚国就惹怒晋国,归附晋国就招致楚国来讨伐,对于齐国如果奉事不周到,齐国的军队就侵犯鲁国。

这段话,概述齐桓公去世(公元前643年)到孔子出生(公元前551年)之间大约一百年的历史——当然要把晋平公、楚灵王替换成晋国、楚国——是不错的。但孔子生活的时代,偏偏不是这样。

实际上,孔子出生后不久,中原地区就已经不打仗了。因为孔子六岁那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带领各自的盟国,在宋国会盟签署了和平协议。

这次盟会的主题,是各国要友好相处。尤其是提出一个概念,叫“晋楚之从交相见”。原来认一个大国做盟主的,现在要尊另一个大国也是盟主。

之后,两大国就真的不打了。

要给中国传统文化脸上贴金,可以说:你看,中国先秦的贵族,是多么有契约精神!哪里像古希腊的蛮夷,雅典和斯巴达也曾签订过尼西阿斯和约,却一转脸就继续自相残杀。

务实点说,则是长达百年的比拼消耗之后,两大国都实在打不动了。

和约签订之后,天下的南方和北方,就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南方的楚国遇到的大麻烦,长江下游吴国崛起了。

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孔子12岁,楚灵王成为了楚国国君。楚灵王在位十一年,是楚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君王。他创意十足而做事毫无计划,但对北方中原,没有形成实质威胁。

楚灵王最大的成就,是灭掉了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都已经追随楚国多年,所以这个行为,有点像一个黑社会大哥,捅死了自己两个小弟,然后问周围的群众:“你怕不怕?”

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孔子23岁,众叛亲离的楚灵王自杀,他的弟弟楚平王即位。楚平王是后世的小说、戏曲喜欢的人物,因为他父纳子妻,杀害伍奢、伍尚父子,然后伍子胥投奔吴国。

伍子胥奔吴那一年,孔子三十而立。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孔子46岁,吴国军队打进了楚国的郢都。《史记》说,伍子胥为了报仇掘墓鞭尸,这未必是真的。更重要的是,吴国军队在楚国极其暴虐,这是楚国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58岁。吴王夫差攻下了越国都城,越王勾践退保会稽山,签订了屈辱的求和条约。——后世传说,更说是勾践到吴国当了奴隶。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岁。吴王夫差北伐,与齐国打了著名的艾陵之战,齐国惨败。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孔子去世后第六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惊心动魄的吴越争霸终于落下帷幕。

楚、吴、越三国血腥厮杀的历史,刚好贯穿孔子的一生。但是,这些和孔子并没有太大关系。五十岁之前,南方的战事,对孔子来说遥远的新闻;五十岁之后,孔子曾经南下,算是成了前排的看客;六十岁后,吴国几度北上,一些孔门弟子卷入了风波,但也仅此而已。

这几十年里,孔子生活的北方,中原列国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后世学者分析襄公二十七年的晋楚和谈,往往会提出一点疑问:之前的争霸斗争中,晋国明明占着上风,这次和约,晋国却做出了重大让步。

盟会时一个重要的仪式,是歃血。谁第一个歃血,谁就是诸侯的霸主。晋国人让楚国占了先。

“晋楚之从交相见”,但原来追随晋国的国家,比追随楚国的国家数量多,国力强,算下来也是晋国吃了亏,甚至吃了大亏。

晋国为什么要让步?

一方面,是晋国的国内形势。

晋国虽然是天下第一强国,但权力早已不在国君手里。握有实权的大贵族之间矛盾重重,而一旦要采取对外强硬的政策,那就要充分调度全国资源;一旦想充分调度全国资源,国内矛盾也就会激化。

所以晋楚争霸这些年,晋国仿佛中了一种魔咒:谁是积极的主战派,谁就会在取得成功后,遭遇重大打击,甚至整个家族被连根铲除。所以,为了各大家族能和平共处,对外还是消停些好。

另一方面,春秋时代要成为诸侯霸主,不仅是获得凌驾在各国之上的权力,而且意味着责任。

结盟国家,要向霸主缴纳贡赋,霸主则有责任维护国际秩序,小国被侵略,霸主要提供保护,小国发生内乱,霸主要出面摆平。

晋楚争霸最激烈的时候,中原各国很害怕遭到楚国的入侵,对向晋国纳贡这事,倒没有太多怨言。正因为晋国已经对楚国取得优势,大家都觉得安全了,所以很多国家都向晋国提出:贡赋的份额,能不能减免一点?

这次会盟前两年,晋国答应了各国的请求。所以这次盟会,晋国带点撂挑子的意思:保护费不愿意交,你们的事我就不管了。

接下来几十年里,北方确实进入了大体和平的状态。所以这段历史,读《左传》感觉是特别琐碎,各国国内的勾心斗角很多,但很少有什么牵动天下形势的大事;读《史记》的话,则干脆就是大片空白,司马迁显得觉得没有太多值得写下来的事情。

孔子生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里,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第一件事。孔子曾被人嘲笑是“丧家狗”,后世则有说法,“宁做太平犬,勿为乱世人”。丧家狗,倒是一条太平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