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这十五部短篇小说可以挽救你的阅读和写作吗

 浮生偷闲 2019-06-14

学写作之前要先学会阅读。

不是那些碎片化的“假阅读”,而是一本好书,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这种真正值得读的内容。你还得有与之匹敌的时间和精力,像吃一顿精致大餐那样细嚼慢咽,等待时间的沉淀,让养分变成你自己的。

我之前分享过《免费内容+广告的故事已经讲到头》这篇文章,就是在讲劣质的阅读必然被时代淘汰,人们已经逐渐开始醒悟,的确需要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确需要慢下来回归经典。

那么如何正确地“挽救”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成为小说家”写作课讲师张鹤老师通过下面这些问答,为你阐述阅读对写作、对人、对这个世代的重要性。


1、知道您在1996年做大学老师时就开过创意写作课,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想开这门课的呢?

张鹤:我当时在写作教研室担任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写作课教学,感觉刚刚结束高考的大学生普遍对写作有厌恶和抵制情绪,后来发现,他们从小到大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创造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摧残。语文课本要求所有的思考答案和写作方式必须符合统一标准,否则在考试时就会扣分。但就我对阅读的认知,真正的经典名作,往往不会只有单一的解读方案,尤其不能用意识形态强解文学文本。

如果缺少有效和多向的阅读,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发展。一旦写作者缺少更新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其作品会始终停留在某种水平上,甚至终生无法改变和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者的文字有强烈的固化倾向,千篇一律,千文一面。

基于此,我就想开设一门课,从细读经典入手,帮助学生恢复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一旦找到正确的阅读途径,经过一定时间的模仿训练,对具有普通写作能力的人来说,进入创意写作并不困难,确切地讲,具有真正原创性质的写作,都是创意写作。而原创,从来都更与写作者的个性相关,因为它涉及到个人的经验、背景、性情与思考深度。但写作的共性规则与规律,比如叙述方式、人物设置安排、情节结构的建造方案、情绪与情境的制造与渲染方式,以及比喻的张力、句式的长短等带来的阅读效果,却是多数写作者忽视和缺失的。个性内涵,无法由别人代替;但共性规范,却可以经由训练有所得,在模仿过程中日渐圆熟,最终演变成具个性化的风格。

 

2、您认为阅读在写作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是决定性的吗?经典阅读跟现在的网文阅读、碎片化阅读、功能性阅读有什么区别?它对当下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张鹤:是决定性的,没有精深细致的阅读,无法写出丰富、有力量的文字。

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写作者有机会“取法乎上,得法乎中”。

目前,网络文体与流行文本对精细阅读的摧毁力比较大,读者把大量精力浪费在低水平的文字上,为了迅速获得某些可能转瞬即忘的信息、饭后的交流谈资,或借这类阅读打发无聊时光。这种轻浅阅读,天长日久,会让人的头脑变得笨拙、刻板,情感变得肤浅、枯燥,缺少审美能力、道德辨识力和批判性反思能力,阅读口味也会变得粗糙简单和平面化,丧失对文字的美感体验、对理性逻辑的精密认知和对事物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此,读者很容易被洗脑,却还以为自己在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充实自我。

一顿精美大餐对一个普通日子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喻指经典阅读对平凡人生的意义。

 

3、 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小说才能算得上是经典呢?您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

张鹤:经典,意味着耐得住时间流逝的打磨和读者精细阅读的折腾。

前者,让经典浮出水面后不会再沉下去,时间不会让经典变质,反而会让它闪烁更多的光彩;后者,让经典经历各种个性或共性的解析之后,愈发显出其内在品质的微妙与坚实,让后世读者与追摹者叹为观止。

 

4、经典阅读有年龄限制吗?孩子适合吗?如果没有一些生活经验或者背景知识的积累读起来很吃力怎么办?

张鹤:经典阅读没有年龄限制,孩子也适合,只要孩子肯静下来倾听或阅读,即使因文化差异和经验积累无法完全明白,但经过相应的指导,智力正常的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到经典作品的内在价值。

通常,在阅读中,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有心学习的人会主动查字典、辞典;同样,在阅读经典中,遇到无法理解和明白的内容时,有心学习的人也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包括查书、问人、听课、找资料。

经验与知识的缺乏,并不难弥补,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只要肯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需要更加用心。没有捷径,没有速成,都需要付上时间与心力。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宁肯把时间、精力用在手机游戏上,而不愿意用在经典阅读上。人们倾向于选择更轻松的游戏,而不是更能带来挑战的阅读。

 

5、读了很多经典,仍然写不好小说,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是阅读的方法不对,还是说阅读仅能解决写作的部分问题,那么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在哪儿呢?

张鹤:阅读方法不对是一方面,因为我们平时的阅读容易落入三个误区:一是为了消遣与打发时间而阅读,属于消遣型阅读,结果就是读了等于白读,徒然填补无聊时光;二是为了娱乐而阅读,属于娱乐型阅读,结果是读了有快感当时很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三是为了获得知识而阅读,属于功能性阅读,结果是有可能获得一些知识,增长了一些见识,有了一些用以作为谈资的话题,但对写作基本没有影响。

问题的核心就是——读的时候,没用心。这体现在:第一,缺少明确的阅读目的,不知道翻开书希望找到/获取什么;第二,缺少有意识的学习,看到某些内容很有价值,但记不住,也没想办法去记住;第三,缺少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与资料查考。

写作是一门技艺,需要拿出精力和时间研究、琢磨、取舍,要有慢工出细活的专业态度和工匠精神,所有一蹴而就的企图,写出的东西都将成为过眼烟云。

要会阅读,通过阅读学习大师的写作技法和思考方式,通过阅读弥补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不足。除了会阅读,一个写作者还要会生活,对他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智商一般般就可以,但情商要尽量高一些再高一些,不然无法深透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尤其那些幽微之处。要够单纯,才能直达人心;够复杂,才能丰富和有变化;够勇敢,才能越过别人的标准“一意孤行”;够诚实,才能坦然、真切地挖掘自我,认识自我,有力地书写个体与世界。

最后,一定要有信念和底线,不然容易深陷人心的黑暗之地,无力自拔。

天才基本也是这么过来的。而那些自杀的天才,往往倒在最后一步——信念崩塌。


6、 您基于什么样的考量选择了这15篇作品来讲述写作呢?每一篇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张鹤:这门课由5部分构成,每部分重点强化一个阅读与写作的角度;为了使文本细读与写作训练具针对性,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了15篇作品来讲解。每一篇都出自大师或名家之手,几乎每一篇都经得起时间的打磨与细读的折腾,但凡有经不住折腾的,往往是名家的败笔,正好可以借机积累一些经验、教训。

且听详情:

《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

在一百多年来的世界短篇小说选评与辑录中,《伊凡·伊里奇之死》始终是众多作家与编辑的首选作品。其令人震撼之处在于,通过一个官员的日常生活与临终思考,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通常,生死与价值问题是哲学思考的范畴,但作家用文学故事来讲述,却没有说教感,他是如何做到的?

《圣灵的殿》奥康纳

这篇小说引介入中国后,有不只一个版本,但因为译者普遍对圣经文本和作家本人的信仰背景了解不够,目前的版本都有译文不准确的问题,这直接导致解读上的困境。此篇中,作家以少年之眼透视成人世界的真与伪,这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视角设计,通过夸张的人物与超乎常规的讲述力度,表达她对人追求正义与美善的动机的深刻洞察。

《理发》林·拉德纳

这篇小说对叙述者功能的设计非常经典,作家有意借用一位不可靠叙述者讲述一桩小镇杀人案,事件并不复杂,但讲述方法与主题反思却不简单,是特别值得学习和模仿的作品。

《变形记》卡夫卡

德语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是震惊20世纪文坛的短篇名作。作家用写实的手法写了一个非人的角色,令读者对这个非人的主角产生更多的同情与共鸣,他是如何做到的?读懂了《变形记》的人物写作技法,对塑造幻想类角色(如E.T之类外星人),会有更多心得。

《美妇人》D·H·劳伦斯

作家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有独特之处,他擅长用细节勾画人物心理,表现某一类偏执型角色,但作家的价值立场却能够含而不露,内藏锋芒;此次,我们特意把劳伦斯的《美妇人》与毛姆的《路易丝》进行对读,看一下,同样是塑造偏执型女性,毛姆的创作技法出了什么问题,让读者对他的女主角和叙述逻辑会生出疑惑。

我们特别推荐了两位汉语作家的作品,分别是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和鲁迅的《肥皂》。

《游园惊梦》白先勇

《游园惊梦》有明显效仿《红楼梦》的痕迹,却是非常高级的“模仿”,以有限的篇幅塑造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并在其中纳入了意识流的写作技法,中西合璧的巧妙结合,使这篇小说成为现代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也不易超越的经典。

《肥皂》鲁迅

鲁迅的《肥皂》不是最有名的作品,却是作家写得最成熟的短篇小说。在布满烟火气的日常场景中,通过几场对话和时而简约时而繁冗的文字构成,隐晦地传递作家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张力的认知、批判与反思。此篇之精彩,至今汉语文坛难以找到比肩者。

《项链》莫泊桑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篇,几乎所有高中毕业的国人都读过它,都记得结尾处真相大白带来的震动,也都遵循教科书总结的中心思想,相信它揭露了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虚荣心云云。这种低劣、简化、粗暴的解读严重败坏了几代中国读者对经典文学的认知与审美感受,是时候揭开《项链》的真相了……

《蝴蝶收藏家》纳博科夫

《蝴蝶收藏家》出自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之手。多年来,文评家们都认为,错过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纳博科夫,是诺贝尔文学奖永远的遗憾。纳博科夫的每个短篇,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风格。这一篇,写凡人之生死,写日常与梦想之错位,精妙且深情,结尾的处理尤其令人恻然。身为资深的欧漂与美漂,纳博科夫一生眷恋他的俄罗斯故乡,却再不曾回去过,除了在梦中。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欧·亨利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也是败笔之作。作家如果总想把所有小说的结尾都写成神转折,必然会因用力过猛而缺乏节制,为了转折而转折的设计,总会露出差强人意的裂痕。不妨了解一下名家是如何失手的。(必须说明,欧·亨利无论如何都没资格与契诃夫和莫泊桑齐名,尽管他写过大量短篇和超短篇小说)

《苦恼》契诃夫

《苦恼》是俄国大师级作家契诃夫的短篇佳品。全篇译为中文只有四千字,却写尽普通人的生死悲欢。选择这一篇,是为了谈对话。不是所有的对话都能推动情节发展,那些推不动情节的,是为了展现人心之冷暖。这正是小说对话与电视剧对话的差别。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篇。如果不是因为海大师得过诺奖,这篇作品恐怕没几人能读得下去。但凡读进去又能读出来者,不能不说——原来大师确实名不虚传。这一篇几乎全由对话构成,一男一女,说东道西,听的人只见冰山一角微露水面,却不知冰山下面暗流涌动不知漂向何方。男人和女人,始终像来自不同星球,使用不同的语法与修辞,不是所有的对话都意味着交流,太多的话,说了等于没说。

《阿拉比》詹姆斯·乔伊斯

《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名作,似乎大多数中国著名男作家在提及喜欢的短篇小说时,都会把这一篇列入书单。表面看,这篇小说是在写少年人的初恋与失恋,但核心是用成年人的目光回望成长中经历的一场幻灭。全篇几乎无故事无情节,只有气味、光影、色彩、温度、白裙少女的身影和少年人的怅惘。选择这一篇,实在因为小说写得够美(尤其英文原作中不断重复闪现的那些词汇字句),美得让人心乱,又难以言表。如今,太多的小说,只有狗血情节或者苍白抒情,全无意境美感,不是一碗鸡汤就是一地鸡毛,肤浅凌乱,令人厌烦。

《教长的黑面纱》霍桑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在目前所选的15篇小说中,这一篇是年代最早的作品。选择它,是因为霍桑在19世纪初开启了一种短篇小说创作模式,用象征手法和寓言体叙事来讲述现实和超现实的故事,有点儿惊悚,有点儿怪诞,有点儿不可思议,每一篇都具洞悉人心的力量。好小说正如好电影,缺少一点寓言和象征的意味,特别容易流于普通,故事仿如白开水,无法借讲述而显深度。


需要补充的是:

从5个角度来配置讲解上述的15篇经典作品,不是说它们只能如此配置。比如,不是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只适合用来讲解叙述者与叙述视角转化问题,《肥皂》只适合用来讲解人物设置与形象塑造问题。事实上,单纯就这两篇名作而言,它们完全适于纳入叙述者、人物、情节、对话、情境等方面,分别进行讲解,因为在这5方面,它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基于课程设计的初衷——尽量提供最好的作品,帮助读者对不同经典有新的认知,我们为每一部分配置了不同的经典名作,以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尽量从文本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的写作技法。

另外,此次没有选择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为细读对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时没找到适合如此“折腾”的经典之作。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