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niexiangwu 2019-06-14

夏天一到,路上的摩托车就蠢蠢欲动,女儿最近真的是被摩托车的呼啸声吓得魂飞魄散。当她第一次被吓到惊叫着向我狂奔时我还一脸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让她怕成这样,直到又一辆摩托车从远而近伴随着“轰轰轰……”呼啸而过,她差一点就把我勒的断气了,我才明白,罪魁祸首是摩托车。

然而平时的女儿对停车场的摩托车甚感兴趣,总是拉着我去看摩托车,还说要去骑,如今对摩托车的声音如此害怕,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

除了女儿怕摩托声外,我发现很多小朋友总会怕一些看起来很常见的事物,比如怕自己的影子,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怕玩具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怕狗、怕黑、怕打雷闪电、怕马桶、怕黑夜里的一束光甚至害怕楼梯电梯等。

心理学家表示,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尤其在听觉和触觉方面这两大婴儿最早发展出来的感官部分。

因此他们最先感到害怕的就是巨大的声响和接触陌生人,因为失去熟悉的肌肤接触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在7-12个月的孩子,他们都会特别害怕陌生人,而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让孩子感到害怕的事物也会出现改变。

看过一篇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的科普文,里面概括出了一个孩子不同阶段最常见的害怕事物类型,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然而,虽然害怕是一种正常现象,很多家长却总是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认为一点点小事就吓到屁滚尿流太怂了,多数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勇敢,凡事都能勇往直前,可惜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害怕是一种保护机制

害怕给孩子带来的除了哭外,还会让孩子想办法去逃离,回避,甚至刨根究底去了解那个可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玩意。

想想我们的老祖先,如果看到任何危险猛兽,悬崖峭壁一点畏惧都没有就傻乎乎的冲上去,如今还能有我们人类的延续吗?

人类就是因为有着害怕恐惧情绪,才会有逃避后退进而去想办法克服危险的意识,对于不明事物保持恐惧心态,是人类自带的保护机制,让人们首先要保证活下来,挑战什么的都再说吧。

而孩子的害怕情绪,同样是为了成长需求,他们的大脑开始有了思考的行为,害怕是他们结合周遭事物和环境给出的反应,逃避危险则是本能,是思维进步的表现。

曾看到一则报道,爱荷华州一个5岁的小男孩Isaac Rrown患有一种罕见的遗传病,他没有痛觉,一点都不怕痛,相比其他孩子受一点伤就哇哇大哭,他的父母反而为自己的孩子不怕痛而感到难过,因为不怕痛,他就无所畏惧,他认为摔倒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还曾把手放到燃烧的火炉上面,用玻璃碎片去划自己的身体,甚至在一次运动机械上摔下来摔坏了骨盆,他也丝毫不感觉疼痛,因为不怕疼,他不知道保护身体,对生命也难以敬畏。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电影《无知无觉》没有痛觉的孩子

因此,当孩子对危险和不明事物表示害怕时,家长不要再呵责孩子胆小了,而是应该庆幸孩子思维是正常的,对身体是爱惜的,对生命是敬畏的。

那么孩子的害怕情绪都是有何而来呢?

一、自身对事实不了解、他人渲染夸大

有段时间,下班回家路上,女儿走路总是磨磨蹭蹭,老公就故意对她说:你走的这么慢,小心被狗狗咬到,走的快就不会被咬,还做出一副害怕的表情,把女儿吓得撒腿就跑。

就因为这样,从来只在远处看过小狗的女儿突然对狗产生了莫大的恐惧,在路上只要看到狗,就怕到哭,要抱。因为从未真正近距离接触过狗,女儿对狗的第一印象就停留在了老公教给她的咬人上。

同样对于黑暗、陌生环境,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加上无穷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电视中看到的、别人口中讲述的都会幻化出来,以此产生恐惧。

二、长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当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受伤,总会给孩子传输一种危险信号:别跑那么快,不要靠桌角那么近,不要爬那么高,不要离那只狗那么近……

时间久了,于是潜意识中,孩子就会认为那些东西是很危险的,靠那么近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畏手畏脚,不敢面对。

三、曾经的创伤经历,让害怕加倍

小的时候,我就因为被好朋友家的一只狗咬到了,如今对狗依旧会产生条件反射性逃避,因为负面经验,其身体自我保护机制会一直不断提醒我,狗是危险动物,会对我产生威胁,最好远离它,于是对狗我一直都会有敬畏感。

四、性格由基因决定,受后天影响

很多人总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是由成长环境和经历决定的,每个孩子的先天都是差不多的,然而英国BBC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里,心理学家艾米莉·琼斯博士却用一组实验否定了这一说法,她对6个6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3组实验,用不同的玩具来测试他们的反应。

第一组测试是用跳出玩偶的音乐盒玩具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哇塞,好喜欢!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我是见过世面的人……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妈呀,妈妈救命……

第二组测试是跳跳狗,第三组是一副怪诞的面具。

虽然3个孩子都是面对相同的玩具,但其反应却并非一致,有的平静,有的谨慎,有的害怕,由此可知,每个人的性格其实在先天已经生成。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由此可见,除了先天性导致的害怕外,他人的行为方式和环境影响都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感。

想要让孩子战胜恐惧,家长需尊重孩子的天性,根据不同孩子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去改善,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进行性格塑造。

一、对恐惧给予恰当回应,不强调“有什么好怕的”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讲到,有关因情绪而产生的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

孩子因为认知的有限和想象力的无限,对于很多看似很简单的事物会产生联想,比如听到摩托车的“轰轰轰……”声就像那会吃人的狮子吼声,于是就会觉得有威胁,不自觉的产生害怕的情绪。

而孩子就是因为足够信任我们,才会将害怕的情绪毫无例外的向我们传达,想要我们去认可他的感受,而“不怕不怕,有什么好怕的”,甚至嘲笑孩子,却是在否认他的情绪,不仅安慰不了孩子,反而还会让孩子感觉更加焦虑和害怕。

我更是见过一个熊家长,以锻炼孩子勇气的缘由,将孩子害怕的小狗强推到孩子面前,还跟孩子强调:你看你看,小狗又不咬你,有什么好怕的。结果那孩子本来只是有那么一点怕狗的,因为这次经历,做了好久的噩梦,更是见一次狗就奔溃一次。

另一方面,面对恐惧,一味的跟孩子强调勇敢未必就是好事,比如摩托车开的那么快,如果我们总强调没什么好怕的,也许哪天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就很有可能会跑到大马路上去近距离研究,那么不如直接告诉孩子,“摩托车开的太快了,这声音妈妈也好怕啊,不过只要我们远离一点就没关系。”

二、正视孩子的情绪,寻找恐惧的根源

既然恐惧和害怕都是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那么家长就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不良行为,也不应该随意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

  •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内心是混乱无序的,不如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给他一个认同和理解的暗示,足够的安全感才是帮孩子找回自己的捷径。
  • 然后再引导孩子说出来,当他能正常表达时,恐惧就已经去了一半,因为说话是需要逻辑思维的,至少说明内心已不如之前慌乱。

女儿喜欢狗,因为可爱,但同样怕狗,因为爸爸总是吓她狗会咬人,于是我批评了她爸的同时,还带着女儿经常去邻居家看小狗狗,开始时她只会紧紧勒住我的脖子偶尔瞄一眼,后来我抱着她自己去摸小狗,告诉她: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咬人的,只有你打它的时候他才会咬你,你对它好小狗狗自然也就对你好。

于是伴随着我的正面鼓励引导,女儿从害怕到放松,慢慢接触,到愉快玩耍。

同样,如果孩子怕狗因为它毛茸茸,那么家长也可以从毛线球,甚至毛绒布偶玩具开始,还可以配合绘本,影视让孩子慢慢接触直到接受,因此,引导孩子表达出来,找到孩子害怕的关键,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三、多给孩子探索空间,带孩子一起了解真相

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

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惧会随着年龄认知增长,社会经验丰富逐渐自我改善消失,想要培养孩子勇敢,家长首先要管住自己批评指责孩子的嘴,多给孩子正面夸奖,让他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和安全感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不会因为害怕家长厌烦忧伤的脸而不敢去尝试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11岁的盲女每天要“独自”走96级台阶,368米,15分钟的路程去学校,这是她最骄傲的事,因为她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并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然而她不知道是她的妈妈每天都在后面默默的跟随者她,不远不近,一直不曾离去。盲女高雅的妈妈说:“总有一天,我和她爸爸会离开这个世界,希望那时她可以独自面对。”

孩子胆小,家长越说不怕越害怕,做到这3点,才是战胜恐惧关键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够勇敢太胆小,而是做家长的亲手折了孩子那想飞翔的翅膀。

所以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多尝试,多观察,多了解吧,哪怕会受伤流血,只有经历过,看过,懂得,就不会有什么奇怪的想法,有见识的孩子,自然会有怡然自得地气质。

我是小皮育儿经,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