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朝诗人谢朓有四分之一诗作讴歌金陵

 闻诗人 2019-06-14
       谢朓(音挑,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江南名门大族出身。祖父与父亲均长期在建康(今南京)做官,祖父谢述与南朝宋武帝刘裕关系密切,父亲谢纬“方雅有文风”,得到重用。谢朓任过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职,得到过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并与子良、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倕、陆昉等并游,号曰“竟陵八友”。隆昌初年,谢朓任宣城太守两年,他亲见江南秀丽的江山,尤其是古城金陵的美景,激起了喷发的诗情,写下了他一生将近四分之一的诗篇,其中以山水诗最为著名。
  两年后,回建康为齐明帝萧鸾辅政,位至尚书吏部郎。公元499年,东昏侯萧宝卷立,受萧遥光诬陷,被下狱以至处死。死时才36岁,真可说是“千古诗人未竟才”。死后,他的好友沈约曾作《伤谢朓》,诗云:“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壁尔何冤,一旦同丘壤。”赞颂他那杰出的文学才华。后世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有《谢宣城集》。

  古城金陵激起谢朓无限的诗情

  谢朓从小学习勤奋,在书香门第文风的熏陶下,培养了超群的文学才能,他笔下的文章清丽脱俗,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的作家中,成就较高,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据《南齐书》:“朓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永明七年(489)敬皇后死,明帝叫他撰哀策文,文采卓著,时人谓之“齐世莫有及者”。
  谢朓在南朝诗坛享有盛誉,他那优美的山水诗别树一帜,清新脱俗。他扬弃了玄风派的影响,吸收了陶渊明与谢灵运两人山水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加以发展,且融汇了民歌的艺术语言,较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因而使他获得了异于同代诗人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历史悠久而美丽的金陵古城,激起他心中无限的诗情。谢朓歌咏金陵的热情,连唐代的大诗人李白都不能不为之倾倒。谢朓寓居金陵的时候,在一个春天的傍晚,他登三山瞻望京城的美景,引起他对河南故乡深深的思念,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名篇。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成为千古名句。“散、静”二字用语精工,两句诗细腻地描写了金陵春江日暮的春光,用五彩的绮景比喻落日余晖渲染着的灿烂云霞,又以洁白的练(一种柔丽的细绢)来形容春江的平静无波。比喻贴切,色彩鲜明。连李白读后也十分欣赏,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诗中唱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朓常把金陵作为诗中的意境

  谢朓常常把古城金陵作为他诗中的意境,在他到宣城做太守时,初从金陵出发,向南门外的板桥走时,写下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名诗,诗的前半部精致地刻画了京城郊外的美景:“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写天边疏淡的归帆与远树,表现了诗人平静而和谐的心境。诗的后半部,寓景于情,“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表现了喜得外任的“禄情”,又流露了文人雅士那种流连大自然风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政治态度,金陵西郊的板桥因此而出了名。李白到了板桥,也大大怀念起谢朓来。写了《秋夜板桥浦江月独酌怀谢朓》诗:“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李白为谢朓被诬害早死而悲愤。
  应该说,谢朓是深深地热爱南京的。从远方一回到当时的建康,他便诗情大发,写下了《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诗,诗中描写了金陵郊野的山川星月:“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别具一格地选择了金陵郊外黎明时的境界,角度新颖而脱俗。

  诗境如一幅幅典雅的水墨画

  就诗的意境来说,谢朓的山水诗是具有完整的艺术特点的。特别是他的《入朝曲》艺术画面的设计十分完满,他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纳献云台表,功名良可收。”这种千古警句表现了诗人具有卓越的艺术概括力,既有时代的民族特色,又有地方性。诗中短短十句便把金陵这座古城的全景和雄阔的气势勾勒出来,可以说是一幅典雅的金陵古城的水墨画。他的《与江水曹至滨干戏》:“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花枝聚如雪,芜丝散犹网。”一句一画,山、水、花、芜丝都写到了,每句诗既形象又通俗,四句浑然一体,既全面又典雅,组成了完整的诗境,艺术画面逼真。
  他的《咏竹》诗:“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运用白描手法来概括竹子的特点,写出的竹子具有典型性,并把它个性化,又将它安排在月光下这样的幽静之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的意境,诗味十分浓郁。
  他的《游东田》诗:“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齐武帝时文惠太子在金陵的钟山下建筑了华美的楼阁,名为东田。谢朓游览了东田,写此诗描绘了东田初夏的美景。诗境写得细致而全面,从远树写到炊烟,从鱼戏新荷写到鸟散花落,十分动人,充分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之乐。

  谢朓的山水诗艺术风格独特

  谢朓曾对好友沈约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所谓的“好诗圆美流转”者,就是大胆的以当时的民间口语入诗,“如弹丸”弹到民间口头上去,表明他向民歌的通俗化学习。他的“莲叶何田田,淇水不可渡”“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叶低知露密,岩断识云重”等名句都是用当时民歌或民间口语写出的白话诗,可以说是开辟了唐代元白提倡的白话诗的先路。更值得注意的是谢朓新体诗中那些模仿南朝乐府民歌的小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玉阶怨》)“绿草蔓如丝,杂树江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王孙游》)语言精练,情味隽永,艺术上比乐府民歌有所提高。
  谢朓的山水诗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诗人杜甫说:“谢朓每篇堪讽诵”,更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杜甫毅然将陶渊明与谢朓并提是一个创见,这就是说,谢朓是超群的。难怪李白一而再,再而三地歌吟谢朓了。“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甚至登上华山落雁峰,也唱起谢朓来:“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可见李白对谢朓是何等崇拜,何等佩服!诗圣李白把他推崇为“诗圣谢朓”,如此崇高的荣誉与赞颂,这是谢朓生前绝对想不到的。 白云
  参考书目:《金陵逸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