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阶段,去敬亭山游玩次数多了,又围绕敬亭山盛景写了几首小诗,对敬亭山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当登山时,听到外地游客对敬亭山诗词文化赞不绝口时,心里暖洋洋的,感到作为宣城人的骄傲,闲暇之余,将历史上敬亭山诗词的大家之作小串起来,使读者对敬亭山诗词文化有一个客观大致了解。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
中国的名川大山不计其数,各有特色,各具千秋。
敬亭山虽不具有高、险、奇、秀、雄伟等特点,但它因山而诗,因诗而名。历代文人追寻谢、李足迹,纷纷登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南朝以来,先后300多位全国重量级的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并影响到日本、东南亚一带。



南齐诗人谢眺在宣城任太守吟诗30多首,将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著有《谢宣城诗集》,其中《游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让宣城与敬亭山名扬天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九华山歌》“宣城谢眺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唐代大诗人李白寻谢眺足迹7次来到宣城,最后病死当涂县小青山(当时隶属宣城管辖),他留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千古绝唱,将江南这座诗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后唐代有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张九龄、王昌龄、罗隐、崔群、裴休、韩熙载、张南史、李煜等著名大诗人、文学家163人来到宣城,留有诗篇298篇。


其代表作有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赠宣城灵源寺仲浚公》“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孟浩然《旅行泊宣州界》“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白居易《寄题郡斋》“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远贺敬亭山”。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韦应物《送宣城路录事》“云林谢家宅,山水敬亭祠”。许浑《送僧归敬亭》“晓月下黔峡,秋风归敬亭”。南唐后主·李煜《送邓王二十弟牧宣城》“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两宋时期,以宣城人梅尧臣为首的诗文改革,一扫唐末诗歌绮靡之风,开创宋诗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黄庭坚、梅洵、苏东坡、欧阳修、文天祥、晏殊、范仲淹、王安石、杨万里、曾巩等有来宣做官、有寻踪踏迹探访文学骄子。加上以本籍人士梅尧臣为首本土派崛起,将宣城的诗词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对敬亭山吟诵连绵不绝。
其代表作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晏殊《送林侍郎还知宣州》“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进入元、明时期,中国诗词文化遭到冷落,元曲、小说兴起,宣城诗词的传承,却在以贡师泰、贡奎为代表的本地诗人顽强地固守下,逐渐形成宣城的诗体。文征明、汤显祖、袁中道、李东阳来访,使诗山增色不少。
其代表作文征明《题梅宛溪草堂》“日落敬亭相映带,去开叠嶂浸沧浪”。梅鼎祚《保丰台登览怀李白》“众鸟孤云宛如昨,相看不厌敬亭山”。李东阳《和侍郎大经还宣城》“敬亭山色古城阴,万丈丹梯不易寻”。贡奎《郊行》“泊舟随岸曲,坐石看云移”。



清代以后,宣城诗体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在敬亭山吟诗,“吟无虚日”。施润章《叔父寄敬亭山茶》“故乡山嵯峨,托根生山阿。枝枝经手摘,贵真不贵多”。梅庚《咏绿雪茶报愚山》“更著敬亭茶德颂,色澄秋水味兰花”。
在抗日烽火边天的岁月,也难抑诗人的情怀,陈毅在途径宣城时作《由宣城泛东湖南下》“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日本著名诗人松浦友久《宣城怀古》“江城明碧水,飒飒敬亭秋。自古诗人地,临风立北楼”。



这里浓郁诗风经久不衰,代代有人出。宣州区于2015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批准为中华诗词之乡,宣城市也荣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
难怪,清·雍正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发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
1山8水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幸读江南诗山,诗歌积累如山。
山水引发灵感,诗作妆点青山。
吟咏诗仙灵运,能不由衷赞叹!
西山居平安客1573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能结诗缘有几山,览见博介“昭亭山”;
古贤大家骚客至,寻访遗留词赋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