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同一年在安徽宣城写下的两首诗,一首狂放热烈,一首平静悠闲

 暮云深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读李白的诗,且不说他思落天外的想象力,有时留意一下他的行迹游踪,想到他旺盛的生命力,就已经令人惊叹了。他北上燕赵,于天宝十一载(752年)十月到达幽州。第二年秋,又第四次到江南,抵达宣城(在今安徽省南部)。仅仅不到两年,就凭着骑马或乘船,从黄河流域到燕山脚下,再从燕山脚下回到黄河流域,其间还曾跑到汾水流域,然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以南,行程足有五千里之遥。

大约是在燕赵归来之后,下江南之前,李白与宗氏在梁园结为夫妇。李白很爱宗夫人,写下不少相思诗句。

李白第四次到江南,是在宣州长史李昭盛情相邀下前来的。他在《寄从弟宣州长史昭》一诗中说:“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可见这位宣州长史为把李白召唤过去,不仅常说宣城的山水风光有多么美丽,还说自己有多么清闲,言外之意是有足够的时间陪着李白。李白还有一首题作《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的长诗,诗是赠给宇文太守的,同时也呈送给崔侍御,显然宣城太守与崔侍御也是熟识的。这位崔侍御,就是几年前在金陵与李白相遇又一再相聚同游的崔成甫。他是李白交往最密切的好友之一,李白酬赠他的诗多达十一首。李白在新婚之后再次来江南,客居宣城,也许不只是有地方官员的盛情相邀,还有老朋友的召唤。他曾经三次到江南,其中两次时间比较久,江南对他来说已经很熟悉很亲切了。

李白在宣州还有位神交已久的朋友,生活时代跟他相隔了三百年,这就是曾经做过宣城太守的南朝诗人谢朓,后人称他谢宣城。谢朓擅长写风景,诗风以清丽、清俊、清新著称,李白说他是“清发”,清新焕发。以前在金陵时,李白曾经在凉风冷月的秋夜独上高楼,遥思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澄江净如练”就是谢朓的诗句,谢玄晖就是谢朓。现在李白客居在谢朓任职过并留下不少诗篇的地方,越发地怀念谢朓了。他写诗给崔成甫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他说他就住在敬亭山下,总是效法谢朓游览赋诗。虽然相隔数百年,但谢朓的风度风采宛如昨日。李白在宣城总是想到谢朓,宣城的地方官员想来也希望他成为另一个谢朓。宣城虽在江南,名气却不大,从前是谢朓给宣城添加了光彩,现在请来李白,少不了也期待他多写几首好诗。

李白在宣城留下不少佳作,其中有两首,一首是游城北敬亭山上的谢公亭,一首是登城南陵阳山顶的谢朓楼。前者是宣城人为纪念谢朓建的,后者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建的。李白游谢公亭,写下《谢公亭》一诗:“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登谢朓楼,写下《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带着怀想谢朓的惘然与孤独,也都有一种谢诗的清新与雅致。

在宣城,李白还留下两首名作,诗中有不少我们熟知的名句。一首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题中说出饯别地点在宣州谢朓楼,送别的人物是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李云为官清正,文章也写得好,是当时的文坛大家。全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开头四句,从句法上来说,跟《将进酒》的开头四句有些相像。那四句大家都很熟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首诗都是以偶句对偶开头,两句对两句。但《将进酒》的开头发迹无端,思落天外,气势磅礴,这首诗的开头却好像实话实说,不仅很散文化,而且重复了两个“我”字、两个“者”字、四个“日”字。诗忌太直,诗忌散文化,诗忌重复,这些忌讳,诗人似乎都冒犯了。然而,直白,散文化,重复,本是各有妙处,巧妙的修辞与组合更显神奇。不信,你看李白之前,谁曾把昨日、今日修辞成“昨日之日”“今日之日”,谁又曾把“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突出在两句之首,构成语气上的停顿和强调。诗人说得多形象多真切,抛弃我远去的是昨日,昨天的日子留不住,扰乱我心情的是今日,今天的日子又有这么多烦恼忧愁。人生就这么一天天流逝,昨日一去不复返,今日必成昨日。

随后六句,情绪高昂起来,高昂到要飞上青天,把明月摘下来。诗人没有先写饯别,先来了“弃我去者”四句,又在“今日之日多烦忧”之后再来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把笔墨从烦乱的“我心”荡开去,忽然转到浩荡万里长风,秋雁飞过寥廓晴空,境界大开,让人心神一爽,然后又从容收回到正在饯行的现场,“对此可以酣高楼”。

高楼置酒,酣饮畅谈,谈什么呢?“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指东汉时藏书之所东观,美称蓬莱山。又因东汉的典籍集中收藏在蓬莱山,所以就以“蓬莱文章”代指东汉文章。“建安骨”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诗人,以刚健有力、慷慨悲凉的风格,赢得了“建安风骨”的称誉。“小谢”是指南朝齐时的诗人谢朓,前边刚刚说到他。李白和李云把酒畅谈,所谈内容肯定很多,为什么特别点出这两句?其一,兼及主客二人。李云在秘书省担任校书郎,唐代的秘书省如同东汉的东观。李白客居在宣城,他所仰慕的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此时饯行的地点就在谢朓楼上。这两句一上一下,如有些学者所说,上句称赞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下句以谢朓诗歌的清新俊逸自许。其二,评价汉代以来的诗文。如另一些学者所说,诗人在赞美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和谢朓诗歌。从汉到唐,生活在六朝时代的谢朓处于汉唐之间,于是用了“中间”二字。

主客二人举杯高谈,论诗说文,由古及今,又相互推许,意气昂扬。再往下写,酒兴谈兴,醉意诗意,都进入了高潮。诗人豪迈地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扬,想飞上九天,拥抱一轮明月。好一个“欲上青天览明月”!

紧随其后,“抽刀”以下四句却从云霄陡然坠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语言很浅白,比喻很简单,上句两个“水”字,下句三个“愁”字,一再地重复。但这两句读起来上口,看一眼不会忘记,一下子就能触动人心。

诗的最后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收尾,有意无意之中,照应了开头几句。昨日弃我而去,今日烦扰我心,人生在世总是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就去冠披发,归隐五湖。

这首诗并不算长,却是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诗意很浅显,却让人心有戚戚,过目不忘。总共只有十四句,一多半广播人口。就连小说中或电视剧里,不管出现哪个朝代的人物,只要有点儿文化的,随口就能说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外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也是很多人熟悉的。所以说,李白的诗既有飘逸出尘、思落天外、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面,又有天然无饰、浅切明白、扑入人心的一面。

欣赏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来欣赏《独坐敬亭山》。两首诗都写在宣城,创作时间相近,甚至作于同一年。诗人客寓宣城,就住在敬亭山下。且看他写他和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看上去不像李白的诗,倒像王维所作。即使不这样想,你也可能会觉得,这首诗与上首诗的心境意绪和风格特征都太不一样了,不可能是同时期的作品。有人就因此认为此诗表现的是孤独凄凉的况味,写作时间应该是在流放夜郎遇赦归来之后。

其实,狂放热烈的人,也有平静悠闲的时候。况且,李白曾多次隐居山中,或修道访仙,或礼佛坐禅。他的诗有时就静谧、娴雅、空灵,让人想到王维和孟浩然。譬如他的五言绝句《自遣》:“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你看他这次饮酒,并没有腾起来呼喊,醉了就在月光下沿着小溪边悠然散步。又譬如他的七言绝句《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他一个人待在山里,并没有诉说他的寂寞,反而说自己的自在悠闲。

《独坐敬亭山》的诗题以“独”字起头,第一句“孤云独去闲”既有“孤”字,又有“独”字。诗的大意是,群鸟高飞而去,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能走动的只有一朵孤云,这孤云也正在悠然离去,眼看就要消失。你看我,我看你,只有我和敬亭山两不相厌。诗人确实是很孤独的,但孤独并不等于寂寞,此时的诗人是淡定的、宁静的、愉悦的。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那没有关系,他还有敬亭山,敬亭山还有他,彼此默契,相看不厌。恰恰是因为诗人写出了极度孤独下的宁静和愉悦,才让人觉得这首小诗很禁得起品味。

可以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独坐敬亭山》虽然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诗人以神奇的笔力,写出了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心境,前者躁动不安,大起大落,后者平静淡定,波澜不起。

这并不奇怪。同样一个人,在同一段日子,甚至是几天之内,也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心境意绪。且不说狂放的李白,常有修道参禅的时候。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一旦事情繁杂、烦乱不堪,不就想起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到周末踏青,心情沉静愉悦,再看那山那水,说不定就是“相看两不厌”的感觉。

#暑期创作大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