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城与李白的诗

 开信有益 2020-06-15

     当我对朋友说要自驾去安徽宣城后,那位仁兄说:“宣城没什么好玩的,再说现在去时机也不对,等到三、四月份杜鹃花开的时候再去不迟啊!”我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好不好玩本没有什么标准,且人的兴趣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自然风光,有的喜欢人文历史。我就喜欢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并存的地方,而宣城正好符合这两点。
  宣城与李白的诗

   宣城最大的历史文化亮点在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许多著名诗篇。李白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歌,可是十分之九已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九百多首。而目前已知的在安徽写的诗就有200余首,约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在200余首中,在宣城写的有42首,也占五分之一。由此可见宣城在李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宣城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交通便利,是江南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必然发达;经济发达,人才必然荟萃;人才荟萃,文化也必然灿烂。这几乎成为定律。隋唐明清时期扬州,镇江,沿运河两岸城市皆是如此。此次宣城之行,目的就是要实地考察一下为何大诗人李白能在此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宣城的秀美的山川河流,人文景观何以在诗人心中产生强烈地客观反应?
    宣城唐代称为宣州,历史上范晔、谢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在此任太守;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在此寓居;刘长卿、杨万里也在此留下大量诗文,其中大诗人李白的诗最为著名。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谢眺楼为纪念南朝太守谢眺而建,位于宣州城之北的陵阳山,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公元494年。我眼前的谢眺楼为1997年在原址上复建。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引来文人墨客如潮而至。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眺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
  谢眺楼和其他仿古建筑相比没太大的不同,但可以设想,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唐代,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我闭目聘怀,设想诗人纵酒豪情,创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的情景。天宝12年(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为其饯行。李云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两人同姓李,出于敬重李白称他为叔,但我认为并非如其他文献资料所述的族亲关系。
  诗中可以看出:当年诗人为李云饯行一定时间一定是秋天的中午,不然就哪来“长风万里送秋雁”;二是诗人一定是在醉酒状态下写;三是与其说是写诗,不如说的酒后狂言、道真情。如果此诗不是李白所写,也许你会觉得此诗有不合格律,诗意不连贯毛病,所以算不上上佳作。我初读此诗时只觉得此诗与其他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都是写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而李白的诗却是别具一格,率性而为,我想也只有诗仙才能写出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但要品出诗味,说出道道还真是困难。
  本诗为七言诗,但一二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却用的是散文式的句子。三四两句本以为诗人会顺着思路往下写,可是不然却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和上句不连贯,五六两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用“中间”二字,可见思路是要接着往下写。本诗最精彩处是最后三句,一气呵成。
  短短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说这个,一会说哪个,若断若续可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抒写胸中忧愤。
  我站在楼上再次品读此诗却有和以往不一样的感受。以下是我对诗人创作时的猜测和臆想:李白和李云故人重逢,二人有都姓李,又有同遭权臣污陷的人生经历,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便不觉得酒醉。李白说:“时间过的真快呀,转眼我离开长安已快有十年了,三年的供奉翰林我活得真不痛快。”李云安慰的说:“过去的事情不去想了,以后的事不烦不了,我们是喝酒吧!”李白应声道:“是啊,喝酒、喝酒,今天我们一醉方休,醉倒了就在此酣睡。”接着李白又说:“我喜欢汉代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章,也喜欢“三曹”的风骨和 “建安七子”的洒脱的诗风,南朝的谢眺诗风清新脱俗,开一代诗风,我是一身低首谢宣城呀”!借着酒劲,李白说:“此刻我想抛开一切烦恼飞上青天拥抱明月。你劝我喝酒,可喝酒真能解忧愁吗?”李云说:“酒店多伤身,也不能解忧。”李白说:“还不如有朝一是我们两人着一叶扁舟,做个隐士,无拘无束,浪迹于江湖。”说完李白问酒保要来“宣纸、徽墨、端砚、湖笔”写下千古名篇,他的代表作之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亲临谢眺楼我对此首诗有了很深的体会,更能品味出此诗意断气连的独特韵味,也可观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更好地欣赏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此诗妙就妙在没有其他唐宋送别诗词,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缠缠绵绵、悲悲切切,也没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过度的豪迈。我认为此诗最大妙处在于完全是如火山喷发的炽热感情贯穿全诗,完全是半醉半醒的意识流的恣意纵情。诗人诗情喷涌时,完不顾格律,不写景,不写情,而写心境,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到哪就写到哪,这样的写法千古以来唯诗仙李白一人独有。我读李白的诗,欣赏李白的诗,用三句话就能概括出李白诗词的特点,那就是:“浓烈的感情,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上午游览谢眺楼后,又观赏了开与谢眺楼相隔不足百米的开元寺,下午又去宣城另一个与李白诗有密切关系的景点——敬亭山。李白登临此山并写下《独坐敬亭山》的五言绝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诗少有能景物的细致的刻画,也不同于杜甫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细腻特点。他的诗中的景物都是人格化的了,他的笔下大自然常常是有生命的。诗人登上敬亭山,开始的时候能还看到鸟,还能看到云,可是他坐久了鸟也飞走了,云也散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就只有敬亭山了,而这个敬亭山是看不厌的。 不仅敬亭山诗人看不厌;对于李白,敬亭山也是看不厌的。所以说“相看两不厌。”人看山,山看人,人爱山,山也爱人。这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
  从敬亭山的“太白独坐楼”下山,看到一坐汉白玉雕像,下方镌刻着“玉真公主”四字,我正纳闷莫非唐明皇李隆基的妹妹与李白有什么关系?上网百度了一下,还真有奇巧:天宝三年,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远去安徽宣城敬亭山修身道,李白在长安时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恋之情,于是李白也就追随公主来到宣城。玉真公主正是在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对着敬亭山,终日心驰神往。李白独坐敬亭山是意不在山,而在乎玉真公主也。李白也曾有诗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这其中的相思之情,不可谓不深,李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可谓不浅。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时年71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不远的当涂县,时年62岁,葬于当涂的青山,他们二人不是同年生,却是同年死。有人认为《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为玉真公主而作,而不在单单独坐发呆。我认为此为民间传说而已,因为玉真公主比要白大10岁,玉真公主欣赏、钦佩李白的才华,仅此而已。
  离雕像不远处,有个相思泉,还立有一块小石碑,上刻着:“皇姑泉记,相传玉真公主玉殒后,李白悲痛欲绝,常来皇姑坟前祭悼,皇姑为其挚情所感,遂引一清泉,此泉清碧甘冽常用季不绝,供李白饮用煮酒烹茗,后取取名为皇姑泉,又名相思泉。
  在宣州李白写过较为著名的诗还有《送友人》、《赠汪伦》、《望天门山》和《宣城见杜鹃花》等42首,恕本人才疏学浅,不能一一评论,以上文字亦足以让诗词学者莞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