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抑郁症复发,这三个原因最常见!心理医生教你如何有效预防

 enlongli2016 2019-06-15

“抑郁症和许多常见的疾病,比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类似,”犹他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威廉·马尔坎德说。抑郁症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也有很好的干预措施,但复发的风险不能忽视。

根据马尔坎德博士的说法,抑郁症在病情完全缓解后的复发风险如下:

对于抑郁发作过一次的人来说是50%;对于两次发作过的人来说,风险大约是70%;对于有过三次或三次以上发作经历的人来说,复发的风险将上升到90%左右。

这就是制定预防计划至关重要的原因。“抑郁症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如果制定了良好的预防计划,通常就有可能完全预防复发,或者在抑郁症复发的时候,限制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预防计划必须包括持续的治疗,即“在症状缓解后继续治疗,以防止病情复发”。这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并存。(如果你目前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了治疗,应当确保给自己制定一个预防计划。)

了解什么可能引发复发,以及如何预防复发或最小化这些诱因的影响也很重要。

下面是三个常见的容易引发抑郁症的诱因,以及一些应对复发的方法。

诱因一:不配合治疗

著有《与抑郁症为伴》一书的临床心理学家黛博拉·塞拉尼说:“目前认为复发最首要的原因是患者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治疗。”这包括跳过治疗疗程、不按剂量服药、过早结束治疗等。

如果你因为副作用(或其他原因)而不想服药,可以和你的医生谈谈这个困扰。医生可能会通过减少剂量,换另外一种药,或者调整治疗方案来减少这些副作用,以解除你的担心。同样的,如果你对治疗不满意,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很难去赴约接受治疗,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

抑郁症和其他慢性病一样,需要“投入和管理,你必须学会和它相处,而不是让它左右你的生活,”塞拉尼说。具体需要怎么做呢?首先,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你的长处上。“虽然你的生活中少不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那些保护你远离疾病的措施,但同时你也要意识到,你的生活里还有激情、欲望、天赋和才能这些东西,它们也同样需要你的关注。”

此外,“你应当周到地照顾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精神,”塞拉尼说,“这意味着你要按时睡觉、锻炼身体以及合理饮食。”

诱因二:思维反刍

“消极的自我沉浸式反思是引起病情复发的关键,”马尔坎德说。例如,抑郁症患者倾向于反复思考自己的(甚至是自我假定的)缺点和不足。他们也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来看待中性事件。

这就是需要发展出一套策略来管理这些消极思维模式的原因所在。“认知疗法和基于正念的干预在这方面尤其有效。”

诱因三:不知道自己的脆弱所在

“导致抑郁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情感反应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独一无二的。”马尔坎德说。你可以通过“留意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原因和哪些时候,会使你的情感和身体发生变化”来识别你的抑郁症诱因,塞拉尼说。

翻看你的日历,留意那些潜在的发病时间段。例如,这可能是离婚、离世等这种会让你感到焦虑的周年纪念日,塞拉尼说。留意这些日子“可以让你在面对抑郁症的威胁时,提前有所准备。”

“留意你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也同样重要。塞拉尼建议应该考虑以下问题:“工作中的哪些情况会对你的情绪和行为造成影响?家人的哪些行为会让你感到不安?你感到被支持,还是被生活淹没不知所措?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独处,会发生什么?”

检查你的身体状况,塞拉尼补充道。“如果你发现自己过度疲劳、易怒、难以进食或有睡眠问题,你可能正处于抑郁症的状态中。”最后,你可以通过“回忆之前发作期中发生的事来确定你的抑郁是否有特定的触发因素,”马尔坎德说。

如何应对复发

有时,我们无法完全防止病情复发。但是,通过了解病情的早期症状并及时接受治疗,可以适当地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减少其持续的时间。

“一般来说,早期复发会伴随着轻微的症状,比如轻微的易怒和悲伤。”塞拉尼说,每天跟踪你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你发现这些不那么明显的早期迹象。“通过写日记、正念冥想、甚至使用电脑上的软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防止病情复发。”例如,你在记录中发现已经有连续7到10天处于抑郁状态了,就应该及时联系你的医生,评估一下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马尔坎德还强调了“在复发的迹象出现时,及时联系医生的重要性。干预措施可能包括重新开始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如果你正在接受持续性治疗,医生可能会调整你治疗的频率或药物剂量。”

如果你的抑郁症复发了,你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沮丧和深深的失望。但是“不要用复发与否来衡量你是否真的再也无法摆脱抑郁症。相反,你要意识到,如果旧病复发,那么跌倒后爬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塞拉尼说。她的口头禅是一句日本谚语:“跌倒七次,爬起来八次。”

最后,还是要强调,无论抑郁症复发与否,你都要照顾好自己,寻求支持,多体谅自己的不易。抑郁症是一种难缠的疾病。但是,通过治疗和健康的策略,你可以改善(甚至可能消除)你的症状,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