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发热待查,能否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压下影响力基本 2019-06-15

糖皮质激素为什么能退热?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 年版)指出: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此外,激素还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可用于休克、多器官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治疗。」

翻阅药理学教材,糖皮质激素退热机制如下:

  1.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释放(TNFα、IL-6 等),使内源性致热源减少,抑制下丘脑致热源反应,具有明显的降温和抗炎症作用。

  2. 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使白细胞浸润和吞噬现象显著减少,增加了溶酶体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体温的降低产生了影响。

  3. 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原的敏感性,使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

  4. 降低周围产热效应器的敏感性,使产热减少,有利于退热。

糖皮质激素退热效果好,为什么不建议使用?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明确给出了解释:

「由于疗效显著,基层医院在发热患者中滥用激素的现象日益严重。激素的滥用不但改变了原有的热型和临床表现,使诊断更加困难,长期应用还会使潜在的感染性疾病播散或诱发二重感染,延误必要治疗。」

中华医学会 2011 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建议:

「严格限制没有明确适应证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如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那么儿童呢?《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所以,虽然糖皮质激素退热效果显著,但不能用做单纯的退热剂。

患者发热待查,还要不要退热

当体温在 37℃ 以上时,体温每升高 1℃,氧消耗会增加 13%。此外,体温升高可导致器质性脑部疾病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变。因此,对高热待查患者及时退热仍然是必须的。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 年版)在「体温控制」方面给出了治疗原则:

体温 ≤ 39℃ :

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无需处理发热,退热治疗会干扰热型、掩盖体温与脉搏之间的关系等,不但影响诊断与预后的判断,更影响对治疗效果的评估。

体温>39℃ :

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 39℃ 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对症治疗予以镇静、抗癫痫。不推荐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以免增加产热、代谢率和氧耗,仅推荐在退热药物下调体温调定点时联合使用。

体温>40℃ 或超高热患者(有脑组织损伤/感染性休克风险):

可在应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份的蒸发,以达到快速控制核心体温、保护脏器的目的。

退热药物怎么选?

既然糖皮质激素不应作为退热药物来使用,那么我们又该选择哪些药物来退热呢?

成人:

阿司匹林或 NSAID 退热也会减轻头痛、肌痛和关节痛等全身和局部症状,但有可能导致血小板和胃肠道副作用。因此,退热剂通常优选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因此均可选用。但不推荐两药联合或交替使用。

除了糖皮质激素,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也应慎重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2017 年版)还有提到:

「目前在发热待查的临床实践中,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下降,还可以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所以,在发热待查的临床实践中,抗感染药物的应用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对于临床怀疑感染性发热的患者,应积极留取标本,完善各项必要检查,寻找病原学依据。」

小结

  1. 糖皮质激素的退热效果很好,但滥用激素会掩盖病情,不利于进一步诊治,还可能降低免疫防御反应,加重感染。因此原则上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2. 对体温 ≤ 39℃ 的患者一般无需处理发热,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为主。对体温>39℃ 的患者,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

  3. 对于发热待查的患者,除了糖皮质激素,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也应慎重。

编辑:项飞腾

投稿:xiangfeiteng@dxy.cn
题图:丁香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