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做家务的孩子成绩要优秀27倍?

 何顺华 2019-06-15

「妈妈,给我洗个苹果。」

「苹果在厨房,你自己洗吧。」

「那我不吃了。」

「你这孩子。」朋友无奈起身,给儿子洗了苹果。

「你怎么不切好呀?这么大苹果,我怎么吃呀?」

朋友刚坐下,因为儿子的这句话又再次起身。

在朋友家看到这一幕,心里有种隐隐的担忧,为孩子,也为朋友。

朋友儿子已经10岁了,他那种「妈妈做什么都理所应当」的态度,让人有些气愤。然而,谁又能说孩子的态度与父母没有关系呢?

我劝朋友,一定要让孩子做些家务,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不知朋友有没有听进去。

身边像朋友家这样,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做,父母包办一切的情况其实很多。

看过这样一组数据。

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中国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短得让人吃惊。

身为父母,我们平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却唯独忘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如今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就的事情上,但讽刺的是,我们放弃了一个的确能引领孩子迈向成功的项目——那就是家务

家务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你想象。

做家务的孩子,成绩更优异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

爱做家务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后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

爱做家务的孩子,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数和家庭幸福指数。

爱做家务的孩子在学业上,往往表现得更加优异。

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状态调查。

结果显示:

会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有三个兄弟,他们都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一家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12个博士,3代皆教授」。

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这么多有出息的儿孙呢?

朱棣文提到,他的妈妈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做饭。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手指会做一些复杂、精细的动作,这会促进大脑的血流量增大,从而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

同时,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肢体会得到充分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也会提升,动手能力也会更强。

孩子做家务不但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反而对提高成绩有利。

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感

陕西西安的夜市摊上,一个13岁的男孩在给顾客打饭时。

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在这里照顾小摊?」

男孩说:「因为我妈妈很辛苦啊,我要帮忙。」

孩子的话让人心头一暖。

有这样一个贴心的孩子,妈妈一定很幸福吧。

想起之前和同事出差,回来的路上,她接到儿子打过来的电话:「妈妈,我把饭焖好了,菜也切好了,就等你回来了。」

同为老母亲,那一刻,我被别人家的娃感动到了。

一个会做家务的孩子往往有着良好的家庭观念,懂得家人的辛苦,懂得分担与责任,心里会装满对家人的爱。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讲家人和客人的区别:

「家人是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互相帮忙的。」

「客人就是他吃完东西,然后在家里玩玩以后,他就会走了。」

小女孩口中家人和客人的区别,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

家务是全家人的事,孩子是家里的一份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孩子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家务。

做家务的过程会让孩子学会分担和责任,享受为家庭奉献的喜悦。

想让孩子在家庭中有责任感,承担家务是最好的方式。

做家务,让孩子更加独立

记得去年的一则新闻。

一个22岁男生,留学2年花光了200万,最后却连毕业证都无法拿到。回国后,他天天在家玩游戏,连吃饭都是奶奶喂。

这个22岁男生,来自离异家庭,生活上奶奶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对他也是有求必应。

在家人一手包办的环境下长大,男孩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家人的照顾,几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家人的爱,最终变成了伤孩子最深的利剑。

父母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完一切,只会让孩子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位有着华商血统的犹太妈妈沙拉,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三个孩子都非常优秀,两个儿子身价过亿,一个女儿也成长为出色的外交官。

她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劳动。

她鼓励孩子去市场上卖春卷,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体会到了妈妈的不易,主动帮妈妈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和独立。

沙拉在自己的育儿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中写道: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就是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一个能独自解决生活问题的孩子,必然也能自理好人生。

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孩子天生喜欢做劳动,后来之所以不愿意做或是没有意识到做家务,往往是因为父母的「阻碍」。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孩子两三岁时,总是喜欢跟在我们的身前身后,抢着帮我们洗水果、擦桌子、搬椅子。

如果父母经常拒绝孩子,孩子可能会彻底放弃,不再争取了,而一个总是被允许加入劳动的孩子,他们会越做越开心。

对孩子来说,做家务过程可以获得满足感,这比任何物质奖励和表扬都要充实。

心理专家提出,从孩子9个月起,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会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向左滑动,查看不同年龄孩子应该做什么家务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帮孩子做得再多,不如教给他一个终身受益的本领。

前不久,上海一小学将家务列入家庭作业,一到五年级的学生家务按难易度递增。一年级做些简单穿衣、放餐具的家务,五年级学生要求能够自己下面或煮馄饨。

这个家务清单的推出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

做家务本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应该是父母提醒或是逼迫下才能完成的事。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你的孩子从未或很少做家务,那么从今天起,开始让他们学着做起来也为时不晚。

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该做的事。

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爱孩子。

作者:七央,从事儿童教育工作10年之久,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 喜爱儿童文学。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