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的得失,为何会关系到东吴的兴衰?

 金色年华554 2019-06-15

夷陵古战场

夷陵位于湖北宜昌长江西陵峡畔,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时许多军事家,特别是东吴名将陆逊、陆抗父子,对此曾一再强调。对孙吴而言,西陵(即夷陵)实为上游门户,其安危直接关系到吴国的兴衰存亡,它与位于江北的襄阳,同为势在必争的军事要地。

西陵一旦失守,敌方就取得了顺流而下的优势,利害所在,非同一般,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襄阳一带。故孙吴屡屡倾全国之力,与蜀、魏以及后来的西晋争夺对西陵的控制权,实在是因为它是国家战略安全的根本要地。

事实证明,后来孙吴的灭亡,主要的威胁并非来自江北,而是来自西陵所在的长江上游。对西陵的争夺,甚至可以说是以缩影的形式折射出三国相争的军事脉络。

夷陵古遗址

一、夷陵地理形势

222年,孙吴借名将陆逊领兵击溃刘备之余威,改元黄武,同时,改夷陵为西陵。西陵得名,与孙吴建元同在一年,可以说是以巧合的方式,象征了它对于孙吴的战略意义。西陵,战国属楚地,入秦,隶于南郡。到三国时,原来的南郡逐渐分划为南郡、江夏、襄阳、宜都、建平等五郡。曹操占领荆州之后,曾经在西陵地区暂时立“临江郡”。赤壁之战后吴蜀平分荆州时,南郡的江南部分借给蜀。蜀分南郡,而立宜都郡,西陵地处其内。关羽败亡、刘备溃退之后,宜都、南郡之地悉复属吴。后吴景帝永安三年,又“分宜都立建平郡。”此后,吴国的宜都郡。

西陵地形复杂,道路险狭。此种地形,对于军队行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制约后勤供给;妨碍军队展开;迟滞行军速度。西陵为当时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地形又不利于大军行动和大规模作战。该地长期处于“拉锯”争夺的状态之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除了山势险要外,西陵还地处西部长江的关键部位,距西陵峡峡口二十里。西陵上游,江水落差大,水流湍急。舟船航行,顺流而下十分容易,逆流而上却很艰难,即“水军顺流,进易退难。”

赤壁之战地图

西陵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这一多山多水地区,群山众溪之中分布着不受控制的军事力量,当时泛称之为“夷人”或“蛮夷”。在平时,对他们的有效控制是维持形势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在战时,他们的向背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砝码。因此,以研究军事地理而著称的古代大学者顾祖禹,对西陵的重要地位给予这样的评价:

“三峡为楚蜀之险,西陵又为三峡之冲要,隔碍东西,号为天险,故国于东南者,必以西陵为重镇矣”

二、名将镇夷陵

吴国历任西陵都督,多为一时名将,甚至是总揽军权的统兵大将。陆逊是受命镇守西陵的第一位东吴重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辅助吕蒙,袭夺关羽镇守的荆州,占领夷陵,接着又占领秭归。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大军来犯。陆逊在夷陵一举击溃蜀军,由此成为孙吴的第一重臣。吴黄武七年(228年),魏大将曹休来犯孙吴北境,陆逊与之对敌。为此,陆逊曾一度离开西陵,但在击败曹休之后,立即“遣还西陵”。

陆逊(剧照)

步鹭是继陆逊之后出镇西陵的第二位东吴重臣。步鹭坐镇西陵十七年,在西陵期间,不仅安边有术,而且积极参与朝廷要务,不以外臣干政的禁忌束缚自己,特别是孙权重用中书吕壹之时,步鹭身在西陵外镇,却毅然上疏孙权,指责吕壹等人制造冤狱。且不论步鹭后来的入朝为相,仅以边将有进谏之勇而言,他也称得上是社稷之臣。

陆抗(剧照)

步协为步鹭之子。在步鹭去世之后,步协“统鹭所领,加抚军将军”。在步协死后,其弟步阐“继业为西陵督”由此可见,步鹭、步协、步阐父子三人相继担当了西陵重任。吴末帝凤凰元年(272年),西陵督步阐受征内调,因疑不自安,举众降晋,引发了吴、晋之间的西陵之役。

甘宁(剧照)

陆胤是陆逊族子,任职时间很短;陆抗,陆逊之子,是孙吴后期的砥柱人物,他受命为“镇军将军,都督西陵”,直到陆抗去世为止。陆抗死后,西陵都督被撤消,张政出任该地的军事长官。张政有“吴之名将”之称,且为晋之名将杜预所忌惮。吴主孙皓天纪二年,杜预巧施离间计,诱使吴孙皓罢撤张政,而以留宪代之,从而为晋军袭夺西陵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夷陵争夺战

自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战役之后,鼎立三方围绕着西陵展开的争夺,始终没有停息,几乎是一部三国兵争史的缩写。赤壁战败,曹操北撤,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吴以周瑜、程普率诸军“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刘备也乘机略地,“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形成了孙刘联军与曹军主力在江陵对峙的局面。为了突破胶着局面,迂回敌侧翼,取得占领上游、顺江而下的军事优势,吴将甘宁“建计先径取夷陵”。在周瑜同意后,甘宁占领夷陵,对江陵构成极大威胁。

杜预画像

魏将曹仁也认识到夷陵的重要性,“乃令五六千人围宁”,但却没有攻下,“宁受攻累日,遣使报瑜。”在夷陵告急、甘宁遣使求救的关键时刻,一般将领并没有看出夷陵的重要军事地位,“以兵少不足分”为由,认为不应该救甘宁。吕蒙建议周瑜应该亲自率主力军队救援夷陵,而且自请同行,如此,孙吴是以全军精锐往救夷陵。结果是,“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曹军兵力马匹损失惨重,士气一蹶不振。周瑜保住夷陵之后,继续用兵江陵。由于吴军占据上游夷陵,“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此役充分说明,夷陵对于江陵等地的上游威慑作用,占领了夷陵,攻占荆州就会事半功倍。它几乎就是多年之后晋军灭吴之战的预演。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荆州防御力量空虚。孙吴“先遣吕蒙袭公安,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吴军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荆州,而且还能阻止刘备从四川来救援,与陆逊占领夷陵关系极大。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动了伐吴之役。

羊祜画像

孙权以陆逊等将领抢占沿江要地设防之外,又调动“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的步鹭参与御敌。如前所述,陆逊、步鹭先后出任西陵都督,均为一时人杰。遭遇此二人,刘备在夷陵的失利,几乎就是无法避免的宿命。夷陵之战,显示出该地的得失与吴国的命运直接相联。在决战阶段,陆逊巧用火攻,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吴国在夷陵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也证明了夷陵即西陵地区对于荆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孙吴长期稳定占领西陵地区,为保卫荆州提供了基地,同时也使该地区成为以后三国兵争的一个焦点。

四、夷陵失守

晋军占领蜀汉旧境,确立了对于吴国的上游优势。吴军平定步阐之后,荆州形势倾危的大局其实并没有改观,西陵作为吴国抵御上游敌军之屏障的特殊地位得以彰显。吴国的重臣陆抗,于吴凤凰二年(273年)重病不起,临终上表以坚守西陵为国家的根本大计:

“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若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愿陛下思览臣言,则臣死且不朽。”

这段话,凝聚着陆逊、陆抗父子经营西陵的经验,论述了西陵失守的根本性危害,指明了西陵的得失已与吴国的安危连为一体。可惜的是,孙皓却没有真正重视陆抗的意见。晋武帝为伐吴,下诏益州做大船连舫。吴国建平太守发现了上游流下来的造船木屑,请求增加建平驻军以为御敌之备。孙皓依然不加采纳。晋以杜预代羊祜后,“缮甲兵、耀威武,乃间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孙皓果召政,遣留宪代之”临阵易帅历来为兵家大忌,张政离职而,客观上为晋军的顺流而下创造了条件。

王濬插画

晋咸宁五年,晋分兵六路,大举伐吴。其中的龙壤将军王濬(同浚)所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成为决定战局的主要力量。晋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先攻克吴之丹阳,又“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西陵地区完全落入王濬之手。至此,吴国上游门户大开,土崩瓦解之势显露无疑。当王濬占领西陵的信息传来,主持灭吴大计的杜预致书褒奖,以勉力成就灭吴的第一功臣。孙皓派遣的应敌之师,或溃散、或投降。不久,王濬水师直抵吴都,孙皓被迫向王濬投降。吴国随着西陵的失陷而迅速灭亡,至此,陆抗临终所论西陵不保则社稷危殆的忧虑,不幸而言中。而且,陆逊、陆抗父子所言西陵为吴国之“西藩”之说,也得到了晋国名将杜预的印证。西陵一地之得失,确实直接关系吴国的兴衰。

参考文献:《三国志》、《水经注校》、《晋书》、《资治通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