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攻陷一座日本炮楼能缴获多少武器看日军的狡猾对策

 江山携手 2019-06-15
在抗战最艰苦的那几年,侵华日军为了分割消灭我们的根据地,施行了非常疯狂的封锁战术,大量的修筑碉堡、炮楼和地下交通网,把整个占领区都封堵的严严实实。根据中国老兵的记忆,那时候封锁区之间的距离小的用一支枪就能打穿,可想而知包围已经到了空前的程度。
日军修筑炮楼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够拥有广阔的视野,所以修的比较高。有些炮楼还会在外层挖一条很深的壕沟,再灌满水。一旦有人想集中炸药在炮楼上开个口子就一定要下水游泳,这个过程中水的声音就可以提醒里面的日军外面有状况,尤其是夜晚水声十分明显。
一开始,日军认为我军完全无力对坚固的炮楼工事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在炮楼内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补给次数,减少运输队被伏击的风险。但是随着我军开始挖地道从下面攻破炮楼,日本人也开始做出转变。
从1942年开始,日军改变了策略,采用士兵和物资一起换防的方法。炮楼内的守军换防时要自己携带武器弹药和口粮,没用掉的直接和人一起撤走。这样一来,炮楼内只有刚好供每个士兵使用几天的枪支弹药和干粮,就算这一小股力量被歼灭,损失也不大。
根据一些抗战老兵在世时口述的回忆,他们辛辛苦苦挖地道攻下一座炮楼只能缴获十来支步枪和2、3百发子弹,手榴弹也就只有那么几箱。如果运气好赶上鬼子改善伙食,还能缴获一挺歪把子或者掷弹筒。但不是每次攻击都能顺利得手,一旦日本人守住了炮楼,下一次再去进攻他们已经做好了防范措施,并且守军已经换防,武器弹药又很充足了。
当然这只是在晋察冀地区比较常见的日军炮楼,在内蒙和东北地区的日军修筑了一些大型的永驻地下堡垒,这些堡垒可不是简单的用于封锁交通线,而是为长时间的战争做准备。里面有铁轨、发电机、军火库,储存着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应急物资,有一些十分隐蔽的堡垒直到日本投降以后才被我军发现。
不得不说当时的老兵实在是无畏的勇士,面对如此严酷的封锁依然挺身抗战,就算是只能缴获十来支枪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辛苦挖一条地道,今天居然还有精日存在?简直天理难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