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晚清时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他生前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好事,而且他的著作和思想甚至对当今人的影响也很大。正如李鸿章在他去世时为他写的一副挽联所写的那样“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 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可以说如实的评价和肯定了他的老师。其实要说到这两人都是晚清有名的人物,但是每当谈起曾国藩的时候李鸿章还是很是感恩他的老师。每次都是把曾国藩称作老师,这其中不仅含有很深的感情,而且也说明了曾国藩对李鸿章有着深刻的教导。 ![]() 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说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三个教育阶段。而这三个教育阶段也可以说是曾国藩为师的三大境界。 受业之恩。当初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拜师于曾国藩是由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有着一层“同僚”的关系。原来李文安和曾国藩曾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在当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算不错。因此李鸿章就成为了他的弟子,在这期间李鸿章受到了曾国藩的指点,不仅学到了科举的技巧还了解到了为国为民的道理。 ![]() 一、解惑之恩。当时曾国藩回乡进行了团练,但因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无可奈何只能投靠曾国藩的湘军门下。本来一开始曾国藩不愿收留李鸿章的,他认为李鸿章过于高傲,但鉴于李鸿章在才智上和行动上确实很不错,算是一块璞玉,于是便决定教教他。在李鸿章进入曾府之后,曾国藩不仅改掉了李鸿章养成的赖床的习惯,而且还帮助李鸿章指点出路,让迷茫的他重新振作起来,可以说因此这次的相遇,改变了李鸿章的一生。 ![]() 二、传道之恩。据李鸿章曾经回忆,在当时曾国藩曾教他两个两个道理,一个是“诚”理。告诫李鸿章做人要诚恳、诚信,性格不能太过浮夸,不能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样起得快摔得也快。第二个是“挺”理。当时曾国藩在和太平军作战,但曾国藩屡败屡战,甚至几度陷入到危险的困境之中,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关键就是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 ![]() 总之,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极深,在他的著作中也能看出他的品德之高,所以真的可以称得上半圣之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