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智慧:马的兴衰变化被我们中华民族用智慧融进了文字中

 昵称32937624 2019-06-15

各位读者,大家好!汉字的前世今生,内涵故事,看汉字一先生。

上期我们通过十大国宝之一的越王勾践剑,从如何快速的从文字造字本意快速区分“戊、戌、戍、戎”,以及佩剑之风兴起的原因。

今天我们看十大国宝其中的两件-马踏飞燕和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不光是这两件文物,很多文物都跟马有关,如:秦始皇陵铜车马、唐三彩腾空马、明玉卧马,等。诗和画以马为题材的更是数不胜数,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徐悲鸿的《八骏图》,等。数不胜数的马题材作品,或展示马的矫健俊美、或展示马的奔驰灵动、又或展示马所带来的气势。

马,对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当今,马远离了城市,但对于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凡事都不会一直处在高峰或低谷,总会有起伏。而马重要性的起伏,被我们中华民族用智慧融进了汉字里。

甲骨文的“马”

甲骨文是最初的文字,造字多为象形,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表现。这匹“马”就像是一幅画,脸、眼、毛、尾面面俱到,用竖立的方法表现马奔跑和停住都很快的特征。“驰”“骋”“驻”包括骤然停止的“骤”都从“马”。

金文的“马”

到了战国、先秦时代,各诸侯国各立一方,战争频发 ,战车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志,小国百乘,大国千乘。战车自然就需要马来拉,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利用马的速度来进行对敌军的冲杀。

金文的“马”相对甲骨文有所简化,但依然可以从肢体、鬃毛和姿态上看出充满着力量和动感。

篆文的“马”

自秦统一之后,中国开始了中央集权的农耕国家时代。但平定叛乱依然需要马,况且还有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劫掠。中央王朝用重金向周边游牧民族换取优良马匹的事情经常出现。

篆文中“马”沿袭了金文的样式,保持着马的威武。只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简化了许多以便书写。

隶书的“马”

隶书主要盛行于汉朝,汉朝虽强大,汉武帝时代逐匈奴于漠北之,但也因此几乎耗尽了国力,一直一蹶不振。所以这时期隶书的“马”字,四肢落地,没有了之前的力量感,也失去了之前的活力。

楷书的“马”

唐代是中国的另一个高峰时刻,盛唐时期马屁充裕,国力强盛。从大量出土的唐三彩可以看出,这时期的马神采奕奕。楷书虽然规整了笔画方便书写,使字变的规规矩矩,但依然能从楷书“马”看出:“鬃毛飘起,身体圆润有力,四肢抬起”,正正当当的依然可以展现马的气势。

之后的宋和明两朝,面对马上民族蒙古(大元)和女真(大清),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马是国家实力的绝对象征。即便大清入驻了中原,一统天下,依然重视马上的功夫。

简化的“马”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国同世界一起结束了冷兵器时代后,马在战争上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城市的生活已经跟马没什么关系了,绝大部分人也只能偶尔旅行到草原,骑骑马当个体验。建国后,对文字进行简化改革,我们现在看到了简体字“马”,已经没有什么风采可言了。

每日字卡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通过两件国宝马踏飞燕和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看了“马”字的造字以及字形的演变过程。从演变过程,看了马在人类历史舞台的表现以及影响。甲骨文的“马”,长脸、大眼、鬃毛飞立、四肢抬起,表现了马的强健、飞驰的特性。与“马”相关的字都与马的特性相关,如:驰、骋、驻、骤、闯,等。

马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在现代生活中你能从哪里体会到马对人类的影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