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武官

 五者自居 2019-06-15

杨松河

 

    古代帝王升朝,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群臣中有人呈上奏折,皇帝就奏表征询文武百官的意见,然后作出决策。这种会议叫“御前会议”,又称“群臣会议”或“百官会议”,不仅有文职官员参加,而且还有高级武职官员参加。每当大敌当前,王朝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皇帝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对策。会上,有人主和,有人主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此时,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武将往往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请战出证。中国古装戏常有这样的情节。

    有一部描写杨家将的电视剧精心设置了杨家将府第大门前那块宋皇帝御笔玉碑:

       文官下轿

     武官下马

       我国河南安阳有一个武官村”, 位于商朝首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不远处. 相传武丁王统治时期, 商朝开始强盛, 对外连年发动大规模的征伐战争, 军事上威震西方. 据专家从甲骨文考证, 当时的军事制度已初具规模,出现了的分级编制,各级又分三部, 军队规模数以万计,各级武官数以百计. 传说现在的武官村就因历史上出过众多的武官而得名.

      可见, “武官一词古已有之。武官”与“文官”相对应而存在,意同现代的“军官”。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私有财产、阶级和国家,也就出现了解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战争, 随之也就出现了军队和军队的领导者、指挥者、组织者--“武官”。

    我国是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氏族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萌芽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夏朝是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产生了阶级的武装,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管理军队的武职人员也随之出现,但尚未发现当时有“武官”衔位的文字记载。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武官”始于商朝。商朝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和军事制度,出征打战的规模越来越大,达到三千、五千甚至上万人之多。有军队就有带兵的军官。从我国考古发现的古代文物上的卜辞和铭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武官有“卫”(王室、都城、边境要地防务长官)、“射”(管理射手的武官)、“戍”(管理边防的武官)、“吏”(为征战、御敌或戍边向四方派出的武官)、“侯”(为王斥候的武官)、“甸”(为王垦田的武官)、牧(从事畜牧的武官)。

    西周灭商之后沿用了商制,周王在军事上拥有最高指挥权,并直接控制“六军”。军队出现了军、师、旅的编制。据《周礼·夏官》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为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文武兼职官员。

    西周灭亡之后,我国历史上进入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动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形成了诸侯争霸图强的局面,史称“春秋”,各国军事制度进入了以扩军为中心的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元帅(将中军)、军将(将上军、将下军)、旅帅等高级武官的职称。

    到了战国时代,军事制度进一步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文、武分职,普遍实行将、相分权制度。当时统帅军队的长官称将、将军、上将军、大将军。武官之长有的称国尉(秦),有的称“上柱国”或“柱国”。将以下的武官出现了司马、左司马、都尉、郎中(国君的侍卫)、中尉(负责警卫国都)、卫尉(警卫宫廷)、都尉(诸侯郡地方武官)。

    秦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制,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皇帝统帅全军。在皇帝之下,中央一级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太尉,全国武官之首。太尉由皇帝亲自任命,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遇有战事,皇帝往往亲自派将军统兵,统领出征打战的武官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之分。

    汉承秦制,并在秦制上有所发展。皇帝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皇帝控制着两大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一是中央警卫部队,一是全国武装部队。中央警卫部队又分为宫廷警卫(南军)和京城警卫(北军)。南军设置了卫尉统领的公车司马令、卫士令等宫廷武官;北军设置了中尉统领的中垒、寺互、武库、都船等军职。皇帝控制全军的统帅机关是以太尉为首的包括将军、将、尉等组成的武官集团。将军有大将军与列将军之别。将军“掌兵及四夷”(见《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在平时,皇帝的近卫武官称将军,武官之长称大将军。与大将军地位相仿的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稍低的有卫将军;如遇战事则临时任命前后左右四将军;此外,还有众多列将军,如上将军、游击将军、贰师将军等。将军之下设有将,将之下有校尉、都尉等中级武官。地方武官为州牧、郡尉、县尉等。

    三国鼎立时期,你争我夺,战争频仍,当权者极端重视军队的作用。魏、蜀、吴三国军官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各国又有变化。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三种,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下设各将军、校尉。将军中以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最为重要,对内辅佐统帅,参与军机,对下监护诸军;外军由中央派都督分领,都督一般冠以将军或中郎将称号。蜀汉的武官以骠骑、车骑、卫将军的地位最高,监军、护军、领军和都护次之,另设一些杂牌武官主管军功、官阶等事务。孙吴的统兵将领有护军、领军、典军等,另置荡寇、虎威等杂牌将军,战时则实行拜帅制,临时任命一些军师将领为左、右都督或大都督,充当主帅或主将。统兵将领中,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的官衔最高,征、镇、安、平将军次之。孙吴的水军强大,因此设有水军督等指挥水兵的武官。

    西晋沿袭曹魏的军事制度,将军职称颇多,如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抚军、辅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将军,但这些将军大都是官阶,不一定带兵打仗,真正统军的武官,一定要加上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的职称和使持节、持节、假节的称号,其中以使持节、都督诸军的权力最大,凡其部队中的人事任免、奖功罚罪、管理训练、作战指挥以及后勤补给,均在其职权之内。东晋沿用西晋体制,所设武官大同小异。

    南朝军队分为中军和外军两部分。中军以六军为主,设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统帅军队,此外还有左、右、前、后四将军带领四军,下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北魏的高级武官有领军将军、幢将、羽林中郎将,地方武官有镇都大将、都副将、大将、将等军官。西魏、北周创立府兵制,中央设8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督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2个开府将军。共24开府,为24军。领官有仪同、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编制有团、旅、队.

    随朝沿袭并发展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在皇帝直接统帅下,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一军,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下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武官。在地方,随朝实行郡、县制,郡设都尉(正四品)、副都尉(正五品),负责一郡的兵马。军事要地置设镇将和副将。根据镇的重要地位,分上镇将、中镇将、下镇将。次于镇者置戍,设戍主和副戍主等武官。

    唐朝对府兵制进行了整顿,改骠骑府、车骑府为折冲府,统军该为折冲都尉,别将该称果毅都尉。每府设置折冲都尉1人,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吏、兵曹、别将各1人,校尉5人,旅帅10人,正副队正各20人。边防军有镇将、镇副、戍主、戍副等武官。

    五代十国时期,各朝帝王都是军将,以军谋权,同时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梁朝中央禁军设左右厢,厢各有主帅,称都指挥使(或厢主);厢下置军,设都指挥使(也叫军主、都校)和都虞侯。后唐设“判六军诸卫事”,后晋设“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则增设“殿前都点检”。军队出征,另设招讨使、都统、都部署、行营都指挥使等统兵武官。

    北宋吸取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大将兵权,实行兵权三分,兵将分离,将不专兵。“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见《宋使·职官》)。率臣为武官之首,平时统领驻一地的各司(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军队。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动,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授予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部队编制一般50人为队,2队为都,5都为营,5营为军,10军为厢。厢、军分设都指挥使,军还设都虞侯,营设指挥使,其下设都头等。南宋军职发生较大变化,统兵武官有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

    元朝军队编制独特,按照十进制编成,分为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十户牌子4级。万户府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镇抚;千户所设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弹压;百户所设百户等军官。

    明朝改革元朝军制,创立了全国卫所制。每卫所辖5个千户所,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其领兵武官分别是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每个卫所驻地固定,官兵编制固定,将官设置也有一定之规。每个卫所分别隶属于地方的都指挥使,其上受中央的五军都督府指挥。明代征兵实行实行募兵制,士兵入伍,一般都编入营伍,按照伍、什、队、哨、总、营的系列编成,由伍长、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之分。八旗兵主要由满、蒙将士组成,领兵武官称佐领、参领、将军、都统、城守卫统率等;绿营兵以汉人为主,大都是地方军,领兵武官设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清朝开始模仿西方组建新军,进行军事制度改革,也设立了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等武官职称。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武职官员依次是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