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名医沈绍九医学语录选

 中医药方便 2019-06-15

笔者阅读成都名医沈绍九医话,收获颇丰,平淡之言,医理寓深,故摘录以飨读者。

沈绍九: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1865-1936),名汀,浙江绍兴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贫穷患者义诊送药,传为佳话。沈氏广泛研习中医古典医籍,《行述》言他“凡诸神农黄帝之书,仲景叔和之术,下及唐、宋、元、明、清诸大家之说,莫不极深研究,平章黑白,而其所愿则学叶、薛,次则尤、徐。盖能破金元四家一偏之见,知泥古之非,辩外感伏气之异,温病与伤寒之殊。”沈氏门弟子有李霄云、唐伯渊、李念初、杨莹洁、曾彦适、钱子襄、吴鹤卿、张澄奄。沈氏无著述留初,其门弟子唐伯渊,杨莹洁整理有《沈绍九医话》一册。

一 通论

1.学医自以内经为主,但看书尤需要活动,不可死于句下。

2.内经伤寒金匮,所谓规矩方圆也。看书活动,用法活动,所谓巧也。惟多读多临证而又天资绝人者,可以为巧也。

3.伤寒金匮之方,是前人所开之法门,须观其范围,其变化在我。苟熟内经,我即可制方;我即古人,古人即我,何必依人门户。

4.诊脉原所以参证病情,非专以诊脉诊病。望闻问切,缺一不可,辨证最要,切脉次之。

5.三阴为病,取诸太阴;三阳为病,取诸阳明。

6.在表证,无表脉,多属邪闭也,法当解表;有表脉,无表证,有系阳虚者,可以温之。

7.体虚感受外邪,驱邪之中,须兼扶正。

8.体虚受外邪,脉有不浮者,以其气血虚弱之故。

9.阳虚恶寒,有脉浮而似外感者,不可发散,当用甘温。

10.邪在阴分,由阳分透之。即脏病通腑法。

二 肝

前贤柔肝养胃阴;疏肝理中阳。肝虚先补肾,虚则补其母也。

三 肺

金损失音音敞,金实失音音涩。

四 脾胃

1.脾胃不和,上吐下泻,其病在中,和中自愈。

2.喜饮冷食冷者,胃阴不足也,食欲不进者,胃阳不足也。

五 寒

1.寒为阴邪,伤人阳气,故伤寒须温阳。

2.外感风寒,内有伏热,发散略加清热之品足矣。不可大凉,致外邪内闭。

六 温

1.温为阳邪,伤人阴分,故以存津液为第一义。

2.治温病须将三焦气血营卫,分析清楚,随其所在施治。

3.温病服银翘散解表即愈者,新感也;服解表药不即愈者,多伤于寒之伏邪也,服解表药舌黑耳聋者,冬不藏精之里虚也。

4.温病发热解表,热退不尽,若系伤阴,即与甘寒益阴,其热自已。

5.温病邪多者,不能用复脉汤及定风珠;虚多者,不能用青蒿鳖甲汤及鸡子黄汤。

6.温病服寒凉药过多,阳必受伤,虚而生热,甘温益之。

七 湿

1.阳气不化,中宫积湿,舌苔白滑或垢腻,治但温阳,勿执淡渗芳香之说,致耗其正。(肾胃阴虚,亦有白苔带滑,当养阴。)

2.中宫有湿,不可用滋腻药,下虚有湿,不可用通利药。

3.湿邪在表,三仁汤加减,在里,藿香正气散加减。

4.湿热入经化疟,入腑化痢。

5.湿热上蒸,头昏重或衄,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六一散。

八 血

1.血随气行,治血以治气为先。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补血以养心肝脾为要;然血生于气,是以又需益气也。

2.血得辛热则动,得寒凉则凝,得黑则止,得温则行。寒凉辛热之品,不可轻用。

3.血证宜宗杨西山芍药甘草汤。

4.便血一证,金匮有黄土汤,当归赤小豆散两法;后人又有归脾汤及温养肝肾法。

九 咳嗽

膀胱咳嗽而遗溺,须用苓桂化气,杜仲故纸温脏。

十 痰饮

痰饮咳嗽,实者用二陈汤加苏子苏梗杏仁厚朴煨姜;甚者用小青龙汤加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或肾气丸,肾阴虚者用六味丸或青蛾丸,并可用麦冬五味等品。

十一 咳血

1.血后咳嗽金损失音,甘温培土生金,兼养子脏;不可用苦寒辛热之品。

2.由咳而血者,当先治其咳,勿见血治血。

十二 泄痢

1.泄泻与痢疾治法不同。泄泻当健脾通肠,化膀胱、利小便;痢疾当行血理气,温脾肾、通大肠。

2.自利伤阴,利止方可养阴。

3.滞下用芍药汤,寒湿凝滞,少腹作痛者,可加吴萸小茴。

4.滞下用淡渗苦燥药则更伤其阴;补涩滋腻药则愈固其邪。然阴虚甚、邪势衰者,仍可用养阴药。

5.下利红白不里急后重属虚,理中加肉桂木香;甚者加温补下焦药。

6.痢疾红白虽净仍里急后重者,此邪未尽也,芍药汤主之。

7.下利呕吐,肝气逆也,肝平则呕止,用左金丸。

十三 黄

阳黄当清湿热、开太阳;阴黄当温脾肾、化膀胱。

十四 肿胀

肿胀实者,通腑可愈;虚者须加温脏行水药,当先化气,气化则能出矣。

十五 癫狂

重阳为狂,重阴为癫。癫静狂动,治当养血,热极则下之。

十六 疝

疝多属寒,治法以化肝气、温肝脏、通肝络为主;挟热加川楝子以泻之。

十七 虫

杀虫须加和中通腑药。

十八 疡

1.血凝气滞,颈生瘰疬,治当活血疏气,用逍遥散。

2.疮口溃大,气必外泄,重用黄芪以固表。

十九 目

目疾属虚者,重在养肝肾,不可轻用苦寒。

二十 喉

喉痛无论左右,皆与肺肾有关,不可不察。

二十一 妇人

1.月事不调,由气滞而后血凝块者,当养血调气;由伤生冷而得者,当温通之。

2.胎隶于阴阳,寄于肝肾,系于脾,得母气而生长。

3.妇人重身,小便不利,(多在五六月后)有因脾肾虚弱,胞胎下坠,膀胱被压,气化不行者,安胎略佐升提之品,不可通利。

4.胎前滞下,仍须通腑,邪去则正安,用芍药汤去桂。

5.产后有瘀,养血剂中,佐以通药,蒲黄胡索之类。

6.产妇郁冒、瘀滞、下虚、伤风、皆能致头痛,以养血为主。

7、产后发热,多属血虚,不可轻表。

二十二 小儿

1.诊婴孩病,必察其面色唇色,是否红润;唇四面是白是青,青则重。

2.治小儿病,治风风药宜少,治痰痰药宜多,均宜偏温。

3.小儿为稚阳之体,譬如初生之芽,既不胜太阳,又不胜风雨,忌大辛大寒大苦大热大补之药。

二十三 方药

1.乌梅丸暖土抑木发虫,脏寒生虫者宜之。

2.理中汤加芪归地菟枸补骨脂桂圆名加味理中,可治慢脾,慢脾者,血虚肝无养,慢脾侮土也。

3.学医先学药。学药之要:一曰要尝,二曰要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