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羊书谈

 tommyj88 2019-06-15

书归吾心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的书写,使我走进了书法,明白了书法。书法,自古以来就讲究把自我的生命,自我的精神写进笔墨里。

    学习书法经典,锤炼书法技术,不仅要用思想来指引书写,更要关注书法背后的人,关注书者的思想、性情、生活。惟其如此,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书法的本质,更有效地学到书法的精髓。东坡提按有致,行行走走的文雅,山谷开张摇荡,收放自如的风采,米芾沉着痛快,傲视古今的风骨,千古流传。颜真卿写出刚正不阿的庙堂之气,董其昌抒发圆融淡远的文人情怀,八大营造清寂孤傲的别样世界,高山仰止。王羲之中年时期书写的《二谢帖》和晚年的《兰亭序》,笔致、情绪各有不同。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书法后面人的不同精神气质与生存状态。书法经典作品与其说是提供了书写的一种范式,还不如说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表达自我。

    书归何处?书归吾心。

书者,散也

    当下的书坛,是历史上“书法家”最多的书坛。文化的大发展,使大批掌握社会各种资源的书家大显身手,书坛似乎是空前的繁荣,特别是书法展览时代的来临,使本来就躁动的书坛更加浮夸。   

    古贤者曰:“书者,散也。”意即放怀也,无为也。书法绝不是为了展览与赛事,入展、获奖也绝不是一个书家成功的标志。把美好时光,聪明才智,耗费在频繁的展赛中而不能自拔者,何其不智。书法也不是为了刺激,吸人眼球,而是因为感动,有所感而有所发。书家自己感动,方能使人感动,这需要书家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有厚度,等等,同时这也需要欣赏者具备相应的艺术感知才能达到。

    书法是很私密的,是书家自己的心头事。创作时与旁人无关,作品完成后则与书家无关了,欣赏者如何解读、作如何用,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书家需静下心来,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经典,优雅地享受孤独。在一点一划,一起一伏中,在导顿俯仰,摇曳顾盼间,释放性灵,挥洒才情,感悟自然之道,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感染、打动别人。

    汤显祖认为戏剧是要让观众“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把生命带出现实生活,进入异态时空,进入精神领域。这种带出让人进入“无故”状态,能'无故而喜''无故而悲',从而改变观众,走出偏狭,走向博大。书法也应作如是观。

书者散也,这是蔡邕对书法内蕴的最高概括。既是对书者行为的要求,又是对书法核心价值取向的界定。       

      临古

    临古是中国书画家毕生要做的事情。

    我的许多书法创作的冲动与灵感来自于学古,在与名碑法帖一遍遍的交流中,在如抽丝剥茧的对话里,我有了源源不断的惊喜,真正体会到了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临古是手段、方法、过程,创造才是目的。 即便在临古中也要融入个人的想法,要有个性介入。临古如是,创作更毋需多言。

    我画山水亦如作书,不断的读画,在品评对视中触发创作的冲动,记录刹那的感悟。

 草书

    草书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笔法、字法、墨法、气韵、神彩、格调,要求极高,绝对能体现书家的真本领。同时,对欣赏者也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既要懂书法史,了解草书的代表性书法家及作品,最好还要有临帖的实践。

    草书的学习,领悟,判断,是需要实践积淀的,这一点极像是对京剧、昆剧或者交响乐的欣赏。如果一点不懂唱腔、角色或者曲目曲式特点,什么都不知道,自然不会找到一条平坦的审美路径。因此,能自觉欣赏草书的人相对较少,因为不识草书,也懒得费神费力去研究,也就不喜欢了。而我固执地认为,草书才是书法家真正挥洒才情的地方。我一直充满感情地去描述,去表达,不管是否合时宜,几人能看懂,我心真实即可。

飞花舞燕

    草书的学习和创作,势的掌握和运用至关重要。势是伴随着书写随机而生随机而定的,并且它流转无方,须乘势而为和顺势而为,所以势的营造及生发,让草书有了千变万化的丰富感与生机勃勃的无限性。

    草书中的点和线是生发变化的基础。书者要体悟点的百变姿势,感受草书大开大合,奔突痛快中点的点睛作用。不起眼的点,在起收笔的藏露,长短,会决定势的生发规则和运笔速度变化,或“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蓄势待发”“山雨欲来”。牵丝映带,若即若离,提按顿挫,俯仰翻转,若飞花舞燕,一切皆在书者的运筹之中。线是草书最核心的元素,短线有密、小、收、阻等等视觉效果,长线有疏、大、放、畅等等空间效果。短线生发长线,长线生发短线,通过线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方方圆圆,若断还连,互生互发,抒写出豪迈又妩媚的性灵。再由点线催生出单字结体,词组段落及整篇节奏起承转合的循环生发。

    草书的学习如能多多体会经典作品中势的构成及生发特点,就能获得创作中的主动性,行之有效地完成临创之间的转换,创作出生机无限,浑然天成的草书作品。

 青山杉雨

    去上海博物馆看《汉韵和风----青山杉雨的收藏与书法作品展》。不料博物馆门口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且以年轻人居多。记得80年代做学生时常常是排队看书画展的,这让我心头涌起了一种久违的幸福。

能让我这样认真这样细细品味的展览真的不多,青山杉雨的作品着实让我心动。杉雨运笔的变化多端和随性生发,自出机杼,超级精彩,又常常出人意外;字形的精妙变化和意象的延伸,独具创造性,又那样鲜活自然。

青山杉雨学石鼓文,能将石鼓文中文字造型的趣味性多方衍生,用笔的润泽变化,字体的大小错落,无不纵横于现代的表现之中,使我惊叹。而其融书法绘画于一体的另一种独特风格,更具启示意义。青山杉雨在生宣上自如挥洒,墨色变幻,气势如虹,抑扬有致,将古代象形文字中的造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印章的位置也恰到好处,不得不感叹他的创造力。他学明清书法时的善假和变通,亦让国人汗颜。学董其昌的散淡,学倪云林的清微淡远,学王铎的波涛汹涌又缠绵,他对各种书风的精准拿捏,极富个性,充分体现了他的聪慧和高深造诣。青山衫雨在中国书法的研习与创作中表现出的睿智与圆通值得我们细心体会和学习。

    感谢青山杉雨,感谢汉韵和风展,感谢书法的精灵让我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