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德义论语解读—泰伯篇第八(4)

 liuhuirong 2019-06-16

【原文】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骄且吝②,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曾辅佐成王治理天下,相传他制定了西周礼乐制度。  ②使:假使,假如。吝:吝啬。

【语译】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好的德才,如果既骄傲又自私,那其他的德行也就不值一评了。”

【解读】

本章孔子谈“骄且吝”的毛病。

孔子对于人类的毛病,列举颇多,如“好胜、自吹、怨恨、贪欲”,又如:“主观臆断,判断绝对,闭塞固执,唯我独是”。孔子对单项出现的毛病,常持一种客观冷静甚至略有几分宽容的态度,他对于双项不协调的毛病,却有一种主观愤懑不可抑制的否定态度,如“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不老实,样子诚恳却又不守信用”等。又如本章的“骄且吝”,表面狂妄自大,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实际上吝鄙悭啬,鸡眉小眼,抠斤掐两。单项的毛病如关羽,他英勇仗义,盛气凌人,骄矜自大,因骄傲而败走麦城,身首异处,他的缺点单一而鲜明,颇有个性,仍然不失人们对他的景仰和信任。项羽和关羽相比就大不相同了。

项羽则是既骄傲且吝啬。他“力拔山兮气盖世”,骁勇无敌,平生所历战阵,无一败北,垓下一战却败得不可收拾,究其原因,“骄且吝”。骄,表现在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凭勇力横征天下。吝,表现在奖赏不明,吝啬小气,对攻城略地的战将封爵授印,却把爵印抓在手里,“把玩不舍”,直至玩旧。对战士受伤生疮,他又亲吸脓血,显出一副“妇人之仁”,这种既骄且吝的人,岂有不败之理?关羽败得令人敬仰,项羽却败得令人憎恶。关羽狂则狂矣,却不吝啬小气,项羽不仅狂,而且小气,岂有不令人生恶之理?诸葛亮将孔子“骄且吝”用在兵法分析上,他告诫他的战将说: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

骄傲的反面即是谦虚,有关谦虚,孔子在《韩诗外传》卷三中有一段文字,十分精妙,抄录以供浏览:

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为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识强记者,守之以浅。

贫者可以骄,富人不能骄;无权者可以骄,有权者不能骄;无国者可以骄,有国者不能骄;无知者可以骄,有识者不能骄。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原文】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

【注释】

①不至于谷:没有做官的念头。至:达到。谷:俸禄。古代用谷米作为官吏的俸禄。

【语译】

孔子说:“经过长达三年的学习,仍然没有做官的念头,这种人很难找到呀。”

【解读】

本章可理解为儒学静定心法。《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为学三年,心却没有转到谷禄上去,不受利禄牵制。“为学而学德”,当是儒学的基本要求,“为学而仕禄”也是儒学的方向之一,如“学而优则仕”。

学三年,不为利禄而动心。禄既然是为学之目的,却又不为目的而动,正如“为善而心不着于善”一样,为禄而心不着于禄,进入一种空灵虚静的境界,一种静定状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心”“视”“听”“味”全不为外物所动,不为谷禄所动,不染尘俗,一派虚空宁静。此之谓“不易得也”。

【原文】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①,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见(xiàn):通“现”。

【语译】

孔子说:“(人应该有)坚定好学的信仰,始终如一地坚持道德原则,危难的国家不去作官,混乱无道的国家也不要去作官。天下有道则有所作为,天下无道则自我归隐。国家有道,自己而仕而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自己贪图富贵而作官,同样是耻辱的。”

【解读】

本章孔子谈贤者“守道”、“择邦”、“隐邦”、“守邦”共四句。

第①句总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谈“守道”。“善道”,即仁道。意即信仰坚定,勤奋好学,至死恪守仁道。第2、3、4句分述。

第②句谈“择邦”。“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条件许可,道路宽泛,有可去处则去,“良禽择木而棲,良臣择主而事。”可入则入,可居则居,不可入则不入,不可居则不居,“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远走高飞是一种选择。

第③句谈“隐邦”。“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条件不许可,无邦可择,退而求其次,“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邦,就地而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或如商之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治则进,乱则退。”“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第④句谈“守邦”。“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择邦焉,局外之人,超然飘逸,隐邦焉,局内之人,然终究可隐,守邦焉,因声名卓著,“乡国既知,举世混浊。”无可逃隐,则只有固守贫贱,以终其身而已。孔子在《宪问篇》中关于隐避告诉我们有四种方式,“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择邦者辟世,隐邦者辟地,守邦者避色、避言,与世俗断交,固守清贫,前两者隐形,守邦者隐心。

四句话综合起来看,谈的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择邦”即择道,隐道,亦因道而隐,守邦,即守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第4句与前3句正相照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