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各州县名称由来

 昵称55301288 2019-06-16

青海

青海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西汉称鲜水海,又称卑禾羌海(因属卑禾羌部落而得名),王莽改称西海(以为西方之海;与北海、东海、南海对应),北魏始称青海(意为青色的海;注:后世蒙古语称之库库诺尔,藏语称之错温波,均为对汉语“青海”的译称,译为“青/蓝色的海”)。


今青海地区,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青海办事大臣。1912年6月,改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1913年8月,增设青海蒙番宣慰使(职权于青海办事长官重叠),1915年10月,裁青海办事长官,蒙藏事务统归青海蒙番宣慰使,1927年2月,裁青海蒙番宣慰使,置青海护军使.1929年1月,设立青海省。


西宁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西晋析置长宁县(治今大通县长宁镇),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1104年)置西宁州,取西陲安宁、西事底宁之意命名。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 1944年置西宁市。


大通

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达南城为大通城(今门源县浩门镇)。清雍正三年(1725)置大通卫(治今门源县浩门镇)。乾隆九年(1744)大通卫迁治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置大通县。1958年迁驻桥头镇。县以大通河(古名浩亹水,因宋大通城而改名)而得名。1985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湟中

1945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因地处湟水中游,古为“湟中地”,故名。


湟源

1913年改丹噶尔厅置湟源县,因地处湟水源头而得名(注:后由本县析置海晏县,湟水源头今位于海晏县)。别称丹噶尔。清雍正三年(1725)筑丹噶尔城,属西宁县。道光九年(1829年)析西宁县置丹噶尔厅,1913年改设湟源县。丹噶尔,系“东科尔”转音。因境内东科尔寺(一译东科寺,位于湟源县日月乡寺滩村东科河畔;清顺治初年西藏东科尔人来此建寺,故名)而得名。东科尔,部落名,其义不详;一说意为“白海螺”,或误。


乐都

凉置乐都郡,北魏废乐都郡,置乐都县,后废。北宋置乐州,后废。明置碾北卫、碾伯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碾伯县,1929年改名乐都县,取历史上的乐都县一名命名,2013年改设乐都区。乐都,山谷名,系羌语,其义不详。汉时称落都、洛都谷(一作雒都谷),后雅化为“乐都”。藏语继承古羌语,意为“双岔沟口”或“三条沟交会的地方”。按:碾伯,一作碾北,藏语“年保/年宝”的同音异译,意为“山神”(或羊神),寓意吉祥、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