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故事】从“文姬归汉”——看曹操英雄本色 | 作者:蔡敬民

 litie666 2019-06-16

准备出版一本优秀作品集,请愿意参与的作者跟我联系,我的微信号yuduo46。

从“文姬归汉”

——看曹操英雄本色

作者:蔡敬民

         提起曹操,无人不知,哪个不晓?

         有人说曹操是“奸雄”;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亦有人说他是个“英雄”。众说纷纭,暂且不表。今天单说一个故事,大家看看曹操是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大英雄呢?

         曹操在年轻的时候,胸怀大志,特别崇拜有贤能的人。东汉晚期,有名的贤士蔡邕,就是曹操崇拜的偶像。他经常以蔡邕的博学多才和正人君子为榜样,登门求教,并借阅书籍。因此,曹操后来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

         曹操阅历既深,见闻益广,文涛武略,最终成为三国时期鼎足一方的英雄人物“魏王”。

         这时候的蔡邕,却因为得罪了朝廷的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又恰逢李傕、郭汜之乱,董卓以“清君侧”为借口,平定了董、郭叛乱,掌握了朝廷大权。他为了笼络人心,听说蔡邕是当朝名仕,于是董卓想把蔡邕请回到洛阳,封他做官。

        然而,蔡邕知道董卓阴谋篡汉。他岂能“助纣为虐”,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因而严词相拒。

         但是,董卓志在必得。让人说服蔡邕,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如果不从就杀其全家。蔡邕无奈,只好委曲求全。

         董卓对蔡邕十分敬重,三天里连升三级,封为“中郎”。蔡邕也确实为董卓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然而,董卓一意孤行,想篡汉自立。两人可谓“同床异梦”。

         到了董卓被杀,蔡邕想起他的好来未免叹了口气。这竟然惹恼了司徒王允,认为他是董卓同党,抓了起来。尽管朝廷里有许多大臣为蔡邕说情,但王允依然不同意放他出狱,结果死在监牢里。世人无不为之惋惜。

         再说,蔡邕有个女儿叫蔡琰(音yǎn),又名蔡文姬,约生于公元174年。她自幼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及家庭藏书的熏陶下,修养成如花似玉,博学多才,精通音律的奇女子。《三字经》中记载:蔡琰幼年即能辨琴音。九岁时,父亲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父亲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

          蔡文姬在十六岁时,嫁给了如意郎君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虽然左贤王很爱她,也过惯了匈奴的生活,但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曹操从赤壁失败以来,经过几年整顿,重振军威,自封为魏公。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都城在邺城)。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连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也特地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像贵宾一样招待他,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南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和好了。曹操想起了他心中的偶像,已故老朋友蔡邕。听说他女儿蔡文姬还留在南匈奴,就想把她接回来。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当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到南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左贤王当然舍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让蔡文姬回去。

         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国,当然十分愿意;但是要她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邺城,曹操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给一个屯田都尉(官名)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哪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大伙儿当然都表示愿意相见。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蔡文姬披散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座上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

         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

         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

         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还保存着吗?”

         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

         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父亲的四百余卷藏书,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从而,也让后世人记起了她的父亲。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蔡文姬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品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

          其中五言诗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骚体《悲愤诗》: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和人情的描述,极言与故乡中土的环境差异,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沉痛心情和悲愤。

         蔡文姬被后人评价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是有根据的。

          范晔评价说:文姬“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徐钧感叹说:“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意思说:蔡文姬红颜薄命;感戴曹操为她赎身的义举。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说:“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

         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颁布了310座水星环形山专有名称。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曹操身为魏王,不忘早年的偶像故交,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如果没有曹操的鼎力救助,蔡文姬虽然才华出众,也难以崭露头角。从这个意义上说,蔡文姬取得的成就,曹操功不可没。

          人生亦是如此,没有伯乐就不会有千里马。一个人没有贵人相助,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人生在世“朋友和平台”很重要。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