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 明代 (八)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6-16

鉴赏之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 明代  (八)

 

71 仇英 宫蚕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绢本,设色,尺寸不详(残),藏家不详

 

此画卷为明代工笔画大师仇英所绘,与其另一幅杰作《汉宫春晓图》在构图上有些相似之处。画中绘的是宫中仕女们在采桑、养蚕、摘茧、抽丝、织绵的故事场景,绘有近百位婀娜多姿的宫庭仕女、数座庭院楼 阁、肉容之丰富,用笔这精细是仇英所传世的作品中少有的一幅。

全卷用笔工整细致,赋色绚丽,构图严谨,将数百位宫女错落有致地安排在这幅长卷之中。展卷欣赏,场景宏大妍丽,人物神情动作各异,此乃仇英的神品佳作。

惜此图为残卷拼接而成,原作尺寸已不详。

 

 

72 仇英 胡人游猎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绢本,设色,尺寸不详,藏家不详

 

此画据传为明代画家仇画所绘,图中一队一马正从城内而出,浩浩荡荡,人们骑着骏马手拿弓箭。画面右边已在围猎猛虎,小鹿,整幅画设色丰富绚丽,用笔工整细腻,显然一派北国风光。画中人物虽多,但均刻画生动传神,神态各异。

 

 

73 唐寅 溪山渔隐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绢本,设色,纵30.0cm,横610.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渔隐图》共分十个部分,画中山石耸立,林木茂密,江上小舟数只。本卷岩山用李唐斧皴,色调洗练,风韵典雅,为唐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图中江干岩岸,杂林疏朗,渔舍水榭坐落于丹枫之中。岸石掩映间,水面舟艇数只,舟上渔人或垂纶放钓,或横笛濯足,或拍掌击节和歌;屋内则促膝对酌,或凭栏观钓,或策杖闲步。画法苍古,用笔劲利,设色明艳。全画清雅幽丽,神采逼人,堪称为唐寅灵腕之妙品,极富艺术价值。

《溪山渔隐图卷》堪称是唐寅传世的画卷中最为精湛的一件作品,笔墨和设色有明显的南宋人马远和李唐等人风格,也与明初浙派山水有些法乳渊源。此图卷最为显著的皴法就是“南宋四家”的小斧劈皴,杂树构勒和人物亦纯是南宋院体。清初恽寿平曾在《南田画跋》中云:“六如居士以超逸之笔,作南宋人画法,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全用渲晕,洗其勾斫,故焕然神明,当使南宋诸公皆拜床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县(今江苏苏州)趋里人。唐寅早年学画于周臣,博采众长,融入文人画的内涵,被誉为“明四家”之一。

 

 

74 唐寅 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纸本,墨笔,纵31.9cm,横994.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为唐寅临摹李公麟的《饮中八仙图》,将八仙的风流倜傥表现得非常传神而生动。卷中用白描画三十五位人物,以郊外山林为背景,各具神态。衣纹线条用笔柔中带刚,静中思动。每位人物神情意态的刻画生动逼真,山石树木笔墨浓淡的烘染亦极见功夫。

 

 

75 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纸本,水墨,纵29.5cm,横103.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沉。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香炉及文房用具。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绕,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

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据卷后文征明所题,画中主人公本姓顾,后辞官归故里,远离尘嚣,养心息气,解悟超脱,自称为“悟阳子”。

 

 

76 唐寅 守耕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绢本,墨笔,纵32.2cm,横9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守耕图》卷,绢本墨笔,无年款。“守耕”,即陈朝用,吴郡故族。画上题款:南山之路上腴田,当守犁锄业不迁。昨日三山降除目,长沮同拜地行仙。唐寅为守耕赋。

此幅《守耕图》极精,色彩艳丽清雅,山、树、人物,笔法精致,描如游丝,精劲之甚,是唐寅悉力之作。此幅用笔多为细劲中锋,犹如游丝描,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具有刚柔相济之美。其山石皴法丰富,多有短砍、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等笔墨。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韵律和文人画秀润空灵之美感,展现了文人逸士优闲、恬淡、旷达的精神生活。他的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格,粗笔一路源自周臣,然于刚健中别具清俊秀逸之韵;细笔画属其本色,更多文人画笔意,景色简约清朗,用笔纤细有力,墨色淋漓多变,风格奇峭而又丰润。

 

 

77 唐寅 事茗图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纸本,设色,纵31.1cm,横10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引首有文征明隶书“事茗”二字,后纸有陆粲于嘉靖乙末写的《事茗辩》一篇。曾经耿嘉祚、清内府收藏。文中读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王宠为唐寅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此图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并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作品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悠闲生活。

画面翠峰如黛,巨岩峥嵘,飞瀑直下,溪流淙淙。位于参天古松下的数间精致茅舍内,侧室一人正在煮茗烹茶,正室则有一人面对壶具,若有所待。屋外流水小桥上有一老翁倚杖缓行,抱琴侍童紧随其后,正应邀前来品茗聚谈。画面清幽静谧,人物传神,流水有声,动静结合,是文人理想化的世外桃源。

 

 

78 唐寅 琴士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纸本,设色,纵29.2cm,横19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画岩头细瀑前,一高士拂琴茗饮,神思飘逸,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高士白袍披巾,有解衣槃礅,处身无人之野的气势。身后置书画,前列鼎彝等古物,一童拱手,一童捧物侍立于旁。另一童正忙于烹茗煮茶,小几上与地上并且散列着书籍笔砚和鼎彝古玩。前作苍松两株,松干块节分明,斑驳拮屈之美中,恢忽流动之笔意,跃然纸上。

此图所用画笔较细,不作勾斫,将南宋院体明暗法则,溶于染墨中。瀑布细细勾成,顿挫笔少,反见雅韵天成,石罅作密点,自有润泽之趣。以赭石染人面树皮及石块明处,略施青绿,通幅之高雅脱俗,书卷气扑人眉宇,诚为唐寅晚年艺术素养极高之例证。

此幅是唐寅为杨季静(约14771530年)所作的画像。杨季静名淩,吴人,其父杨守素,善琴,季静得其传,以琴游于公卿间。杨季静为唐寅好友,唐寅三十六岁时曾为其写《南游图》。画中的物杨季静身着象征高士的衣冠,赤足盘坐在水畔,面向江面抚弦弹琴,神态悠闲安详。

 

 

79 唐寅 金昌送别图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纸本,设色,纵21,横132cm  私人收藏

 

此卷为书画合璧卷,画面绘江南景色,远山归帆,柳溪水岸,江边立于数人正相互揖手作离别之状。平远取景、以墨的浓淡与对景物刻画的虚实很好地构建了空间关系。同时,水墨与淡设色相得益彰,使画面呈现出清雅的格调。

款识: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唐寅画并题。

书题跋:春日送忍斋母舅先生招游虎丘,漫赋。名山叨胜分,轩尽喜返趋。盘送黄金馔,醪携白玉壶。晴阳唤山鸟,春节变江蒲。萝弱难胜屐,萍轻不碍舻。叶开已成幄,花落但留拊。碧水沦神剑,华林粲宝珠。龙光本离照,虎象总归无。旧宅休谈晋,藏舟莫吊吴。停杯罢歌舞,回策问跏趺。密竹春初长,平地晚自芜。烟生树欲暝,游散鸟相呼。归路山僧送,堪留三笑图。甥冲顿首,稿上忍斋母舅大人赐教、约之表弟评定,三月廿一日。印文:华阳山人皇甫子浚(朱文)

 

 

80 唐寅 浔阳八景图卷

鉴赏之五百二十七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wbr>· <wbr>明代 <wbr> <wbr>(八)

绢本,设色,纵32.4,横413.7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幅图卷画面环境幽雅清静,给人以深厚、凝重之感,呈现出大自然的生动景象,为唐氏作品中少见的浑厚、凝重的作品。全卷共分为八幅,引首文征明题:六如墨妙,卷后文征明题跋。

第一图:满江明月听琵琶;第二图:绿荫深处小桥通;第三图:江湖无际碧天舒;第四图:兰寺空山晚;第五图:狼藉惊飞雨;第六图:野水荒亭气象幽;第七图:红树中间飞白云;第八图:寒雪朝来几朔风。八图之后,仍以文征明的题辞收尾。墨妙而字秀,彼此呼吸相闻,相得益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