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孔学堂夏季论辩大会:学者论辩新天下秩序与儒学传统

 星星zvfhj 2019-06-16

2019年孔学堂夏季论辩大会开辩

在此背景下,6月6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光明日报社及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9年孔学堂夏季论辩大会,以“新天下秩序与儒学传统”为主题展开论辩。大会邀请到了“新天下体系”理论的提出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教授以及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终身哲学教授王蓉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三位国际知名学者作论辩嘉宾展开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作学术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作学术主持

赵汀阳:天下体系属于世界,它将是网络式的存在

  “天下”概念,中国三千年前早已有之,见于《诗经》、《尚书》、《周易》等先秦文献。而赵汀阳教授运用这一古老的概念,立足于当代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在他看来“天下”这个概念有三层意思:一是地理上的对称性,指人类全部的活动空间,即地理上的天下;二是人心,指普天之下人们的共同选择,即心理学意义上的天下;三是普遍制度,如果有一种世界秩序可以覆盖普天之下,那么这种秩序就是政治意义上的天下。赵汀阳教授说:“‘天下’这个概念要求三者完全合一,缺一不可。只有三层意义的‘天下’完全重叠的情况下,才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天下’,所以‘天下’是一个政治理想。”

  如何建构这个“天下”呢?赵汀阳教授进一步指出,需要一部世界宪法。这个宪法需要满足三个概念:一是世界的内部化,即整个世界都成为一个体系的内部,因此可以消除通常不可克服的“外部性”;二是关系理性,即互相伤害的最小化要永远优先于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三是“孔子改善”,即每一个人的利益改善与他人利益改善必然相关,任何人的利益改善都会必然推动每一个人的利益改善。如果一个世界宪法或者世界秩序满足这三个指标,那就应该初步达到“天下秩序”或者“天下体系”的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教授


  “天下体系”的提出,在学界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其中不乏有人认为这会不会是“新帝国主义”的换一种说法。对此,赵汀阳教授认为“天下体系”属于全世界的共享体系,而非属于某一国或者某一种主义。它是反帝国主义的,它将来的形态是一个网络化体系。与“天下体系”最为密切配合就是高科技系统,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生物学、新能源,这些技术系统能够把全人类的存在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将来是一个网络式的存在。

  而关于“天下体系”是否能被世界所接受?赵汀阳教授表示,他早在该理论体系提出之前,就做过关于人权、道德原则等研究,为该体系在学理层面的合理性做了理论准备。但他也表明,人们事实上接受一个价值观不是因为学理,学理只是一个理论合法性的指标,人们真正要接受一个价值观依靠的是榜样,只有榜样才有说服力。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就是说制度实践能够让当地的人感到满意,远方的人都愿意来学习,其实已经表明了榜样的原则。“天下体系”能不能做到这个榜样,是以后的实践问题,目前只是一个学理上的问题。

王蓉蓉: “天下”是无界的,通过讲故事、接地气、交朋友达成共识

  针对“天下体系”,王蓉蓉教授则从哲学理论角度解释了“天下”的概念。她说,“天下”不是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关系理性基础上的。关系理性有矛盾、相依、交感、互补、转化、隐显等要素,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首先看矛盾,矛盾是对立、冲突,国家跟国家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来解决这个冲突?在中国并不是用你输我赢的对立思维方式,而是在大家互相和谐的过程中,共生共和来解决矛盾。

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终身哲学教授王蓉蓉

王蓉蓉教授以中国历史“孔子的天下归仁”为例,实际上就是建立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观点。秦二世为什么会消亡?他犯了思维错误,把人与人之间看作了绝对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她指出,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当代“天下”,包括理论和实践,对建构天下国际秩序将有很大帮助。

  当被问到,“天下”作为一个古代概念,在经历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颠覆性变革之后,怎么能够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所继承、接受和理解,也为世界更多人所接受呢?王蓉蓉教授建议用这三个方法,即讲故事、接地气、交朋友,以此求得世界的共识。

  她认为,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我们要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感动别人。怎样让自己的理念生根开花?一定要用“接地气”的方式,“世界各地的麦当劳,用免网费、免如厕费的方式,非常接地气地让大家接受了快餐。”而交朋友,不但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也要交价值观不同的朋友,倡导文明对话,才能达到共识,她进一步表示:“天下”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存在一个界限,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对立性的界限。如果要让“天下”这个概念在其他文化中得到回应,可能需要首先在现实层面或者理论上有一个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是通过讲故事的过程来实现。

干春松:创造的前提是了解,要正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干春松教授首先梳理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关于“天下体系”的争论和批评,由此引导在场听众从更多的维度看待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他对“天下体系”和儒学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价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干春松教授针对赵汀阳教授提及的儒家“榜样”原则,进一步阐释到:“榜样”问题是儒家特别核心的一个说法。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就是给这个社会的人群树立的榜样。如果我们希望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中的人是什么样的,提倡者就得先做成这个样子,别人才能信服。这一点也是“天下主义”要点,古代的“天下”理论要在现代社会有说服力,这要有榜样,以“天下”理论来治理国家,给世界以榜样,别的国家也认为你是值得我学的,这是“天下主义”一个很重要的思考角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

  “当然,理想不可能完全照到现实里来,如果我们能在某一些角度做一些尝试,社会就会进步。”干春松教授表示,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其实是努力在践行“天下主义”学说。比方说“一带一路”,中国虽然是倡议国,但强调的是共赢。从中国来讲要做的事情是,既然强调共赢,那建构一种共赢的机制,要有可参照的制度性的共赢,这在未来很可能成为“天下秩序”的样本。

从“天下体系”谈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干春松教授认为要谈儒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什么。他举例现在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而要对传统进行创造,前提便是要了解。他还特别引用了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观点,指出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文化—心理结构层面。所以,与其批判或者追捧传统文化,都不如正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这样才能找到一条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发挥作用的道路。

活动现场

聆听了精彩辩论,台下不少听众结合时下的中美贸易冲突、个体权利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等问题与学者们展开了积极互动。论辩最后,学术主持姚新中教授进行总结,认为“天下”是先秦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天下”在《论语》中出现了23次,在《礼记》中使用了127次,在《孟子》中提到173次,而到了《荀子》,它则出现了369次。虽然出现的频率本身不能证明一个概念的思想重要性,但这些数字确实能告诉我们“天下”概念在儒学思想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地位、价值和作用也在不断提升。

  姚新中认为赵汀阳教授的“天下体系”理论从儒学的传统理念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提炼出非常有价值、能够普遍化的观念和价值,如关系理性、孔子改善等。因此,新天下体系与儒学传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深深地打着儒家德治思想的烙印,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伦理观。这一伦理政治观是历史的,既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也带来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质疑的问题。第一,周朝初期创制的天下体系如果说不仅具有“万民共在制度”的魅力而且拥有化解冲突并形成“多文化多民族共在模式”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在西周中后期就已经出现裂痕,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逐渐走向终结?如果不能逻辑地历史地说明这一点,论证“新天下体系”是具有当代性的世界哲学就会遇到困难。第二,与古代相比,今天的世界是在完全不同的时空中运行的天下,多元主体已经取代了一元主体,道德空间如何让位于制度空间为新天下秩序开放为世界秩序?新天下秩序与儒学传统的关系不仅仅涉及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而且必然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交织,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文明对话过程。只有通过文明对话而不是冲突才能既保持天下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又允许多种主体的共存,形成天下秩序的新共识而且这样的共识逐渐为世界其它民族和文化所接受。这就是我们讨论新天下体系与儒学传统的当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记者:田钰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