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镜头 | 肖全:为“当代”留影

 zzm1008图书馆 2019-06-1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肖全把镜头对准中国文艺精英们。如今,他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记录每一个“当代”,或许是肖全“小小的野心”。

▲ 现在的肖全只想拍普通人——为这个时代最平凡的人、最有趣的人,留下最动人的照片。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有人问过肖全,易知难现在在做什么?“做一个安静的普通人。”肖全回答。

很多人是因为一张易知难的照片而认识了肖全,而照片中这位上世纪80年代闯荡成都音乐圈的女子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搜索引擎中检索易知难,出现的也大多是与肖全照片有关的信息。她美丽,却又有一些哀伤的气质,因为这张照片,成为珍藏在岁月中的美丽传说。对此,肖全尤为赞同约瑟夫·寇德卡的一句话——“好照片是个奇迹,奇迹不可能天天发生,不可能永远在你身上发生。”

对肖全来说,记录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负盛名的一批文艺界精英或许是一个奇迹。在部队服役期间,肖全用父亲给的180元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海鸥205,开启了他“这辈子做的唯一一件事——摄影”。而让他开始专注拍摄人像的,则是因为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幅照片: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头戴礼帽,拄着手杖,立在一座小石桥上,目光坚毅沧桑。图片下面的文字是:“理解来得太迟了。一切都是那么艰难,那么徒劳,我不再工作,我什么也不想做。”

这幅照片和这段话触动了肖全。“那是知识分子深度的孤独和精神信仰。”肖全便起了念头:用镜头见证历史,为一代人存照。

杨丽萍的舞蹈,陈凯歌、张艺谋、姜文的电影,顾城、郭路生、柏桦、北岛、舒婷的诗歌,窦唯、何勇、张楚、崔健、朱哲琴的音乐,王朔、三毛、格非、王安忆、刘震云、史铁生的文字……一批居于陋室却才华横溢的引领文艺潮流的先行者,一时间涌现出来。那个时期也成为了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从1984年转业回到成都,到1996年的十余年间,肖全以当时少见的专职摄影师的身份,拍下了这批文艺界的先锋人物。

1994年,肖全受邀为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作品《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担任图片摄影工作,曾在剧组跟拍半年。

▲ 1990年9月,肖全用3天时间集中拍摄了在成都短暂逗留的三毛。在看到这张赤脚席地而坐的照片后,三毛说:“完美无价。”

1991年春,北京慕田峪长城,杨丽萍。肖全记得那天风很大,杨丽萍要站到垛口上。她一抖手中的绸布,一片“白云”横空而出。

▲ 1995年3月,北京,肖全在刚刚成立的“阳光灿烂制作公司”楼下,为姜文拍下了这张照片。那时,32岁的姜文已经执导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 1993年9月的一天,肖全和窦唯约好了在清晨拍照。那时的窦唯,离开了黑豹乐队,签约了魔岩文化,后来和张楚、何勇并称“魔岩三杰”。

2012年,肖全开始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他为联合国公益项目《我们期望的未来》拍摄了32位中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这对自认有些害羞的肖全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此之前的几年时间里,他游历世界各地,多是与山水自然打交道。在面对普通人时,他尽力去调动他们的情绪——倾听被拍摄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放松下来,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在肖全看来,真诚是沟通的不二法则。

受这个项目的启发,肖全把拍摄普通人的命题扩大,于是有了《今日·肖全肖像》。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现场,肖全也为报名的观众现场拍摄肖像,拍完之后马上投影在13.5米高的幕墙上,这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如今的肖全依然有着敏锐的双眼和对个人的尊重、关怀,随着时间推移和阅历丰富,他更多了一分从容和淡定。

肖全说:“无论何时何地,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个拍照片的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和这个世界沟通,来表达这个世界。”

摄影让肖全结交了许多善缘,也给他带来了养分,使得他能以照片阐释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从而与人们“互相成就”。他也希望人们从他的照片中得到一丝慰藉和一丝快乐。

▲肖全在昆明、金川拍下的普通人。(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图片由肖全提供)

来源:《人民画报》2017年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