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为何可以调节身体?在这里为你详细解答

 培训班背包 2019-06-17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方式

  1. 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艾灸作用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艾灸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艾灸属性

1、艾灸本身属性

艾草自古就有“地之阳”的美誉,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防病保健。因此,从养阳角度来说,唯有艾灸能与“天之阳”相提并论,它是独一无二的! 

2、历代医家的推崇

从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到后来历代名医大家的著作,几乎都对艾灸给予了高度推崇。比如,《扁鹊心书》中,窦材就反复强调扶阳。他认为,扶阳有三法:一为灼艾、二为丹药、三为附子。其中,灼艾就是艾灸。

3、女性特殊的体质

女性本身属阴,天生体质阴寒,与男性相比,在阳气的持有量上,女性天生是有劣势的,尤其需要阳气加持。所以,我们总是说“女人与艾灸天生一对”。 

4、现代人的体质

现代人一方面工作生活压力山大,另一方面经常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为伍,这些都直接损耗阳气。而人生老病死的过程,就是阳气由盛而衰的过程,正是因为阳气不足,所以现代人才会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

生效步骤

1、补阳——改变体质

在这一步,艾灸相当于给身体直接“充电”,“电量”(阳气)足了,人体的内环境就相对处于正常状态,阴邪也就失去了赖以成形的“土壤”。 

2、化阴——驱逐病邪

坚持艾灸,体内阳气越来越旺,就能宣通气血,气化阴邪。就拿肌瘤、肿瘤等瘤体来说,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艾灸对带瘤生存的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抑制瘤体增长。 

3、固本——增强免疫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可见,即便没有疾病,也应艾灸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免疫能力。尤其对于那些“阴成形”的疾病患者来说,他们更需要增强免疫力。而艾灸补阳,阳密乃固,自然免疫力就强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艾匠】公众号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