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门类 世界上的学科有很多种,分为十几个大类,以及许许多多的二级学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在学术界,学科之间的联系却是相当紧密的,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联系:语文-历史学-考古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数学-哲学。 1.语文的尽头是历史学。广义上讲,语文就是本国的主体语言,不单单是指汉语语文,在英国的语文就泛指英式英语。那么又为什么说语文的尽头是历史学呢?那是因为历史文明的标志和体现形式就是语言。 越高阶的语文,所涉及的东西就越往古代去。以我国为例,小学时期,学的语文是日常的字词和语法,以及近代的一些名家名作,到了中学,就涉及到了简单的古文,其语法和字词意都与现代的有一定出入,而到了大学中文系或者是研究中文学的研究所,他们所接触的便是更高阶的东西。像金文,甲骨文或者是语言翻译,而这些东西的载体,就是历史。学生所学的古文大多都是以记录历史事件的形式呈现的,而语言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同轨。比如,字体的演变和统一,要想研究这些,必须涉及历史,通过历史去了解字的发展与演变。 别国的语言同样的,了解任何语言都需要追溯历史,什么楔形文字的出现,拉丁文的演变,日语的发展等,其实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历史文明的体现就是语言的成熟。 2.历史学的尽头是考古学。语文的尽头是历史学,而研究文字的方式就是通过文物。同样以我国为例,我国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确切地去了解历史,并不能单纯只靠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通过发掘和研究历史文物,许多历史真相都会浮出水面。而如何去获得更多的文物信息,这便是考古学的范畴。 古文字 其实历史与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形式。历史学靠的是推理和证明,考古学靠的是客观证据,而且学的越深,二者交集也越多。历史学的东西需要考古学的研究来支撑和不断的发展,考古学需要历史来引导和完善并最终对历史学负责。 比如兵马俑的。首先兵马俑的发掘和研究一定是考古学家的工作,那么考古学家就必须具备相关历史学知识,通过历史学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特征才能确定兵马俑是属于秦国时期的,而研究结果也一定会以确定的形式写入历史,不再向以前只是个传说。一句话,要发展历史,就去考古。 3.考古学的尽头是生物学。因为从时间上分析,记载体和特定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少,消亡最慢的是生物特征。研究千年级别的考古可以靠物质特定形式,比如古墓,但是研究万年级别的考古,古墓就不存在了,到纪级,只有化石。或者说并不是考古的对象都有文明存在,即没有特定的物质形式,意思就是恐龙不会造个宫殿,修个大墓。所以生物特征才是考古学的最终奥义所在,有古墓和非生命物质去做考古研究,只是人类文明提供的一个“福利”。 考古学 人类对恐龙的了解都是通过化石和脚印这些生物遗迹获得的,可以即使有这么一堆化石放到人面前,人们也不能立刻了解恐龙,因为还要必须具备生物学知识。通过现有的生物知识,加以类比应用到恐龙身上,就可以大概推测出恐龙的生物特征。比如吃草吃肉,体型多大多重,外形外貌等信息。 当然这里的生物学包含了许多相关二级或者三级学科,包括古生物学,动物学,昆虫学等。 4.生物学的尽头是化学。这个不难理解,专注于生物领域的研究就是生物化学反应,很大的体现就是其演变学科——医学。医学在现代并不等属于生物学,但是医学的诞生与发展要得益于生物学,或者说,要把生物学研究透了,就是医学的事,而医学的基础个终极奥义就是化学。人体新陈代谢,激素的产品以及作用,循环系统,能量转换,制药等,其实都是化学领域的事。 生化反应 犹记得高中生物重点考察的几个化学公式,什么葡萄糖的分解公式,光合作用公式,酒精的产生等等,而这几个公式,仔细想想,就是贯穿了整个生物圈,或者可以夸张称为“生命公式”。 从地球上出现水,出现氨基酸到诞生单细胞生物,每一步其实本质都是化学反应。这一点无可厚非。现代对于病理的研究和生物制药,其实都是要研究化学反应与催化。 5. 化学的尽头是物理学。首先明确化学与物理的区别,尤其是化学领域与量子物理领域的范畴。化学涉及的是原子间的组合运动以及能量的转换,主要研究的是原子分子的反应,以及过程中能量的消耗与产生;而量子物理涉及的量子级别的,是电子的能量与轨道,是更为精细。化学可以在一烧杯盐酸里展开和讨论,可量子物理只要在一个电子轨道或者一个布里渊区去研究。 看似简单的一个化学反应公式,在量子物理看来,是不可估量的。电子的跃迁和变轨在化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就是价键的产生和断裂,也有是光能和热能辐射,而电子的运动和与电子系统息息相关的能带理论都是物理中的重要课题。有人有过那么一个设想,对于稀有物质,如果很难通过化学反应去得到,那么是否可以通过量子方法呢?已经有的实例就是裂变与聚变,他们属于物理范畴。铀元素本来就稀少,再怎么玩转化学反应,一个铀原子也不会变成两个,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两个或者多个原子聚变形成铀原子呢?欢迎说出您的想法。 6.物理学的尽头是数学。很多人说,在他们的学生时代,数学不好的同样会物理不好。那是当然,翻来物理课本就能发展处处是公式,因为物理本身研究数量关系的范畴。很多物理单位的产生发现和拓展都是得益于数学公式。甚至可以说,不同单位的数量间的加减乘除积微分构成了整个物理数量体系。 知道物体质量就可以用数学乘法知道物体重量,知道路程速度就可以用除法得知时间。有意思的是很多物理量并不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但是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存在着,比如说各种系数,摩擦系数,折射率等,它们本身只是几个数量之间数学除法或者乘法关系,而且人们不能直观的体会到,但是,它们是物体的重要属性。 7.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古希腊时期,数学与哲学是必不可分的,近代数学的发展,都是从哲学问题开始的。 0的意义,极限定义产生,微积分的可用性等等,都与哲学问题息息相关。无穷大的定义,实数与虚数,负数的意义等等,到现在也都还在哲学里作为经久不衰的争论对象之一。更有趣的是,哲学很多时候都可以作为数学工具去处理问题,比如,你肯定不认为全体自然数之和等于是二分之一,比如无法得出结论的哥德巴赫猜想,当你想试着去思考这些飘渺的问题时,不妨掺点哲学方法。 8.哲学的尽头是神学,首先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工具,辩证法可以用到研究的各个方面,其次任何学科的尽头都是神学。封建迷信?并不是!这里的神学并不是像牛顿那样,早就不出来就说是神在推动世界。 宇宙变化 这里的神学泛指一种价值观。首先可以理解,任何一种学科都没有严格定义上的尽头,学无止境这句话老祖宗说的还是很对的。当任何一门学科研究到一定深度时,无论有没有遇到阻碍,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还要不要继续研究?人类研究来研究去的意义在哪里?新科技的但是究竟是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诺贝尔造出tnt杀了多少人?延长寿命甚至长生不老是好事?当问题摆在科学家面前时,他们统称为自然法则,认为有些东西真的像是神造的,也不到为什么,它就这样存在着,就像我问你,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规则谁定的?另一个宇宙也这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