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杨磊鑫 2019-06-17

韩剧《请回答1988》中,在二女儿感觉父母偏爱姐姐和弟弟,而忽视了她的感受时,爸爸很认真地对女儿道歉,“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很多人都被这句话给触动到,即使再有对父亲的委屈和生气,在那一瞬间也会释然。父母也不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去成为父母,他们也曾是孩子,学习着自己父母的样子来对待自己孩子。而父母或许做的不够完美,有时不可避免地用错了方式,也请孩子多多体谅,毕竟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会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努力成为孩子喜欢和骄傲的父母。自主创业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百度seo排名软件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歌颂和赞扬母爱,却忘了还有一个人也在默默地关心和疼爱我们,父爱无言,在背后给予我们最坚实可靠的力量。相对于母爱的炽烈和细腻,父爱更多是含蓄和深沉,他们不善言辞、不懂表达,但对孩子的爱完全不会比母亲少。这些书或许能够带你更好地去理解父亲这一角色。

《父与子》全集

▲《父与子》

[德] 埃·奥·卜劳恩著,杨莹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4月

小时候,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父与子》的漫画,简单的画风和幽默的情节,总是被逗得捧腹大笑。漫画描绘了慈祥和蔼的父亲和调皮可爱的儿子,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琐事,全篇即使没有一句对话,读者同样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乐趣。漫画中的父亲跟传统的“严父”形象完全不同,他就像个大孩子一样,跟儿子做好朋友,陪他一起调皮和玩耍。平常陪你打弹珠,做游戏和恶作剧,但在你被伤害时会毫不犹豫站起来保护你,自己做错事也会和你认真地道歉。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让无数看漫画的孩子羡慕,是那么得有趣而温暖,热情而真挚。

《父与子》中父与子的形象,取材于画家本人卜劳恩与其子克里斯蒂安,漫画中无不洋溢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是他和儿子的生活写照。《父与子》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最伟大连环漫画之一”,它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堪称漫画经典,也成了德国幽默、漫画的象征和代表。《父与子》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鲁迅、丰子恺等大家对它都推崇备至。

《致女儿书》

▲《致女儿书》

王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

《致女儿书》是王朔对女儿关于自己家庭、血缘、历史和个人情感的真实叙述。王朔曾在自序中透露,这本来是他想当遗书写的。他要告诉女儿咱们家是什么来历,你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内心深沉的歉疚和痛苦……在书中他细致体贴地告诉女儿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和人的本质,以益于她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应对生活的态度和能力,拳拳的为父之情漫洇纸上。

书里,王朔和女儿交流的尺度相当宽泛,包括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困扰、他在自己创作中的种种思考和苦苦探索,以及实际上以己为例,坦率地告示女儿真实的男人什么样。这是王朔的第一次“真人秀”,面对女儿他坦诚地打开了真实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同时,书中的文字极其优美和细密。

尤为难得的是,这里有他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反省。呈现出一个与印象中不一样的王朔,这里的他是一个真挚而又诚恳的爸爸,对女儿诉说出他最真实的想法。

真挚、深情、不留余地的自我省思是《致女儿书》品高一格的鲜明标志。

《爸爸爱喜禾》

▲《爸爸爱喜禾》

蔡春猪,新星出版社,2011年7月

当两岁的喜禾被诊断为自闭症时,父亲小蔡感觉整个人生已经要绝望了,世界瞬时黑暗。作为父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就是儿女可以健康开心地长大。而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正要开启之时,就被命运开了这样的玩笑,父母怎能接受。小蔡在悲伤一段后,决定不再沉湎于悲伤,他要用他的豁达和乐观,打造一个叫幽默的笼子,用来收管那些黑色的情绪。如果某件事是完全无法选择的,但至少我们能选择对待它的态度。

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小蔡在微博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塑造了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正文分为两部分,“英雄句短·父亲篇”收录了小蔡在得知儿子患自闭症后的感受,特别是他从无法接受现实到勇敢承担的内心转变过程;“一个父亲的猜想·喜禾篇”以关键词的形式模拟儿子喜禾的语言看亲人、看家庭、看世界,角度独特,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折射出特殊家庭的特殊关系。

《漫游者》

▲《漫游者》

朱天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漫游者》是一部“父后悼祭之书”,收录台湾小说家朱天心写于父亲去世前后的五篇小说,外加一篇散文《<华太平家传>的作者与我》,写作时间从1997年底到2000年深秋,历时近三年。这是一本死亡之书,是死亡直接启动了这一趟书写,女儿的悲伤化成一场不断岔路、思维与现实无重力的游荡。逝者如候鸟离开,生者被抛下来,留在地面一步步行走,走遍世界地极,寻找逝者可能的栖息所在。

作者在书中写道,“父亲不在后的最大不同,觉得自己像断线风筝,可以无罣碍地四下乱跑,但我简直不知如何形容,这全新的感觉”。在《<华太平家传>的作者与我》中,女儿回忆了与父亲相处的几十年中,那些温馨的过往,寄托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篇小说如节奏起伏的乐章,一场闪回跳跃的梦,连成稠密的长篇结构。朱天心在地理行旅与历史洪荒、岛屿记忆与梦境、小说与散文的边界漫游,其死亡书写包裹瑰丽的文学想象和哲学思辨,开创当代华语小说赋篇。

《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

[日] 是枝裕和 / 佐野晶著 ,丹勇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

当有一天突然发现,陪伴多年的孩子和你没有血缘关系,你会怎么办?继续抚养他还是找回亲生孩子?血缘羁绊和多年陪伴,到底哪一个重要?《如父如子》讲述了两个家庭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的迷茫和困惑。虽然这类孩子抱错的事件并不少见,也不是第一次有人以它为题材,但《如父如子》选择了以细腻的情感去描绘父亲、母亲、孩子的心理变化,而非只注重事件本身。《如父如子》所探讨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擅长细节和情感处理的是枝裕和将父亲和孩子的纠结与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

书中的父亲良多事业有成,家境优渥,是大型建筑公司里的精英社员。对儿子庆多要求严格,规矩甚多,总是不满意庆多过于绵软的性格,陪伴儿子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觉得总有离不开他的工作等着他。殊不知,父亲才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故事的最后,儿子庆多教会了父亲良多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

傅雷 / 朱梅馥 / 傅聪 ,译林出版社,2016年5月

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现代人很少会去写书信,更别说是家书了。从前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如今即使相隔千里,都可以视频通话,知晓对方的情况,家书显得似乎没那么必要。但时光流逝,家书字里行间的关怀和温暖却历久弥新,成为过往的见证。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信里有父亲傅雷对儿子的思念和关心,“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对儿子的教诲和鼓励,“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更有父子俩共同探讨艺术的美妙,彼此分享对艺术的想法和观点,“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父亲在书信中对儿子的嘱咐和教导,体现了炽烈而深沉的父爱。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是这些书信把父子俩的心牢牢地拴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