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抗甲状腺药物(ATD)具有疗效确切,短期(多为 5 ~ 6 周)即可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不引起永久性甲减是主要的优点。在欧洲、日本及我国广泛应用,为甲亢治疗的首选。ATD 包括咪唑类和硫脲类两大类,前者包括甲巯咪唑 (MMI) 和卡比马唑(甲亢平,CMZ),后者包括丙硫氧嘧啶 (PTU) 和甲硫氧嘧啶 (MTU)。 避短——ATD 药物不良反应浅析 目前国内主要是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但 ATD 治疗可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主要为: ❶ 过敏反应:以药疹较常见,发生率约为 5%,症状较轻者不必停药,可加用抗组织胺药物控制。对某种药物发生轻微过敏性皮疹者,可试用另一种 ATD。但重度皮疹应停药,不宜换用另一种 ATD。 ❷ 肝毒性:ATD 可导致临床、亚临床肝损害。亚临床肝损害无症状,仅肝功能异常,ALT 升高不超过正常上限的 3 倍,持续时间较短,但发生率高达 30%。临床肝损害可有厌食、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等症状,肝功能持续明显异常,多为进行性加重,发生率约为 1%。 MMI 与 PTU 的肝毒性及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相似。MMI 肝损害以肝内淤胆为主,PTU 多为变态反应性肝炎伴肝细胞损伤。由于 PTU 可导致严重的致死性肝衰竭的发生,故目前 PTU 不再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❸ 血象变化:以粒细胞减少最常见,少数患者可有粒细胞缺乏,以及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当白细胞<4×109/L,但中性粒细胞>1.5×109/L 时,一般不必停药,可减少 ATD 的剂量,同时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密切随访。白细胞<3×109/L 或中性粒细胞少于 1.5×109/L 应立即停药。发生粒细胞缺乏应积极抢救,禁止换用其他 ATD。 ❹ 血管炎:MMI 与 PTU 均可诱发 ANCA 相关小血管炎,但发生率较低,以 PTU 多见。 ❺ 其他:关节痛、胃肠道不适等,MMI 和 PTU 两药的发生率相似。 扬长——合理用药经验分享 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表明,ATD 的不良反应多数病情轻微,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而且与剂量存在相关性,多发生在接受治疗后的数月内。随着剂量的减少,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少。例如丹麦、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显示,80%~90% 的 ATD 相关的肝毒性、粒细胞减少发生于治疗后最初 3 个月或复发后重新治疗、ATD 剂量较大时,随着 ATD 剂量减少,后续发生不良反应者极少。 目前尚无良策预判患者是否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但一些措施可减少发生。尽管疗效与 ATD 剂量相关,但避免剂量过大、选择合适的药物则极其重要。治疗前应该询问有无过敏史,肝脏、造血系统等疾病,核查肝功能、血常规是否正常。需要注意的是甲亢本身亦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 在 ATD 应用期间,尤其是初始用药阶段、剂量较大时,至少应该每 2~4 周进行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测。告诫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黄疸等相关症状,应该立即停药就诊。对于已经出现相关副作用者,则积极进行处理。例如,肝损伤时要及时进行护肝治疗。发生粒细胞缺乏时,要采取无菌隔离措施,注意抗生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有严重的关节痛、游走性多关节炎时,应立即停药。 小 结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认为 ATD 依然是甲亢治疗的「三架马车」之一,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应用。治疗中应密切监测,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力争获得最佳疗效。「扬长避短,摸着石头过河」是宗旨。 作者:吴艺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