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长青|“诚信经商”漫谈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6-17

面朝艺海,春暖花开

“诚信经商”漫谈

杜长青

      商人经常总是要盈利赚钱的,“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在怎样赚钱上不同的伦理观念又表现为不同的方式,所以古代有“诚商”、“良商”和“贪商”、“奸商”之分。其根本区别在于诚商以信义为重,奸商则不择手段。

      虽然我国古代传统中“重农抑商”的思想很严重,以至于从商者都有可能被斥之为“舍本逐末”,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经商历史的枯竭,在中国商业史中有许多成功的商人,其成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诚信经商”。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后弃政经商,人称“陶朱公”,经营很有经验,曾“三致千金”。他提出“务完物”,要求质高货真。“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和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样,在商品出售后就信用昭著,以质量取胜。范蠡主张薄利多销,“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投机奸商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白圭,战国初大商人,后世称之为商业经营的祖师,“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提出了经商的道德要求,以往几乎是无商不奸,囤积居奇的目的是到时候哄抬物价,他反对这种赢小利而铸大害的作法,主张“欲长钱,取下谷”。他很重视商品的质量问题,主张“长石斗,取上种”,就是要把最好的种子供应农民。从商业道德角度看,白圭可以算是位诚贾良商。他还对经营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智”、“勇”、“仁”、“强”四大素质足备。

      从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市场逐步繁荣,商业地位逐步提高。明清时期,各地商人已十分活跃。“徽商”和“晋商”(山西商人)是当时两大商业劲旅,是“诚信经商”的典范。徽州人世代多商,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到明代中叶,徽商已形成一个人数庞大,财势赫赫的商帮,谚语云:“钻天洞庭遍地徽”、“无黟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雄踞商界前后达300余年,经营地域几遍全国,经营范围亦几乎无所不包,富商巨贾“富埒王侯”。古代徽州儒学盛行,素有“山东邹鲁”之称。徽商以儒家倡导的诚、信、义为他们经商活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诚待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三尺童而饰价为欺”;以义为利,“轻货财,重然诺,义所多为,毅然为之”;以信接物,重视商业信誉,恪守“无信不立”的准则。山西商人并不忌讳自己从商的动机和目的,但原则是“不赚昧心钱”。山西商人说:“君子爱财,生财有道”;“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义而资益巨”。就是说山西商人强调商业行为应合乎“道义”的原则,倡导“以义求利”,创设了“财自义生”、“因利取财”的商业经营理念,山西商人因此以信义著称于明清商界。茶叶是山西商人的主要经营项目,蒙古牧民只要看到刻印有“三玉川”、“长裕川”字样的砖茶就争相购买且长期购用,一生不变。由于晋商出售的砖茶,货真价实,信誉好,竟被代替银两作为货币在交易中使用。

     以古为鉴,可知兴亡;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当前全社会特别是企业诚信建设的时候,以古人诚信经商为一面镜子,不无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