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山水画的诀窍分享,值得一看!

 伯乐书香小屋 2019-06-17

前言:在山水画创作中,对山川景色进行艺术处理,用移花接木之手法,以构建艺术殿堂,是画家微妙而艰巨的工作。

关于这一法,石涛在《画语录》中专辟《蹊径章第十一》。所谓“蹊径”,就是画家开拓山水画意境的窍门。

石涛认为,写山蹊径有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

1

对景不对山之蹊径,

即“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

意思说,山像冬季一般古朴,画的时候却配绿色树木以春天的景色。这是对景不对山的作画窍门,是移花接木的手法,以突出树木的春意。

2

对山不对景之蹊径,

即“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此对山不对景也”。

即是说,树木古朴,树枝无叶,像冬季一样,但画的山却要成春天一样的绿山。这是对山不对景的作画窍门,也是移花接木的手法,以突出山的春意。

3

倒景之蹊径,

即“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皆倒景也。”

画树木正,山石倒,这树木是主体,山石是反衬,树木成了山石精神的显现,山石则是树木性格的写照。而画山石正,树木倒,这山石是主体,树木是反衬,山石成了树木精神的显现,树木则是山石性格的写照。使画面不呆板,有活力,有朝气。

4

借景之蹊径,

即“突出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

此借景也。”

此是说,在对景写生时,此处原空山一座,本无生机,如果用写实手法写生,画出来的山没有美的意境,但为了画好一幅作品,面对毫无生机的一座空山,可“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来点缀此景,却能收到生趣盎然、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5

 截断之蹊径,

为“截断者,无尘俗之景,山水树木,剪头去尾,

笔笔处处,皆以截断。”

这实际上是一种取舍手法。在大自然的审美客体面前,画家要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物象要进行精心裁剪,大胆取舍,“剪头去尾”,使画面获得理想的效果。

不过在山水画创作中采用这种手法,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石涛认为,需一定的笔墨功力,故“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唯有用笔“至松”,画面才能空明疏朗。反之一味求实,反使画面“尘俗”,则会给人以窒塞沉闷的感受。

6

险峻之蹊径,

是为“险峻者,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者…

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

石涛认为,在画面上画出“峭峰悬崖、栈道崎岖”的险状来,就是险峻了。要做到这一点,“笔力是妙”为关键,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厚实的笔墨基本功,也不懂“境界”的布局章法,那是很难画出令人神往的险峻山水的。

以上六则蹊径,是石涛作山水画的窍门。这些窍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强调画家应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开拓和创造美。石涛这一绘画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山水创作活动,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