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级之间,似乎永远在心里给对方“打标签”,而且80%以上是不佳标签。这些标签,就是日积月累,影响相互认同和理解的关键负面因素。 作为管理者,无法阻止下属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例如:强势、专业、严谨、严肃、世故、老资历、空降兵、有背景… … 等等。 这里有褒有贬,但有些标签一定不能出现,那就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只说不做...... 因为员工是这样认为的:领导=不做事!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胡浩 来源:胡言非语(ID: hutalking) 我辅导的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由于公司管理基础较弱,他经常加班到半夜,甚至春节假期都只能休息两三天,家里人对他有怨言,而他却还经常因为事情做不出理想的结果而被总经理一顿数落。 一次听到他唉声叹气后,我详细问他缘由,他说自己很忙,忙不过来,很多事情都没有按时完成,或者做得不够完善。 尤其最近总经理着急营销队伍的新人引进,结果一个季度下来没有进来一个人,又被狠狠说了一顿。 他解释道:“可是我真的忙不过来啊,还有绩效制度、岗级体系这些都需要优化,下面负责招聘的人不好用啊。” 其实负责招聘与培训的那位下属,我个人认为能力还是不错的,年轻而富有思想,行动迅速,为什么招聘的工作严重滞后呢? 单独与这位下属的沟通,让人很诧异,她是这样说的:
另一方面,经理又是怎么说的呢? “这些找来的简历都不行啊,明显不合适我们,只能让她不停地再收集了。” 这个案例里,经理委屈吧?其实下属也委屈,关键在于事情还没有结果。 当你向下属要结果,而他遇到困难时,你还是只有一个作“要”,缺乏指导、辅导和共同参与,就会被认为缺乏“动手能力“,并伤害上下级关系。 失败的管理者有两种典型情况:
好的领导,首先要能服众,这个服众并非你什么都比下属强,而是你要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来带领他们。 01 当管理者,需要“动手能力” 管理者的“动手能力”与员工是有区分的,也就是不同职位都应该有其所需的动手能力。 对于管理者而言,就是要懂得在管理岗位上到底应该干什么,而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发号施令”来带领团队。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但传统的管理者却把这五项职能作为了自己“不动手”的借口,他们是这样来实现五大基本职能的: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理解下,管理的职能事实上是缺失的。 下属会与管理者越来越远,不论你怎么管理,只是因为被组织授予的这个职位和权力在进行影响,员工因为这份工作而听你安排,多数企业团队的工作氛围不良皆出自于此。 如果你正确理解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就会发现,有很多需要管理者“动手”的地方,我整理到了一张表里,如下: 很明显,管理者并非“无事可做”,有很多需要“动手”的工作,他们包括:
事实上,远远不止以上这些要“动手“的工作,谁让你是管理者呢? 不要把“管理”两个字理解为“让别人做事”! 你自己有很多事需要亲自动手! 02 让你保持“动手能力” 让你保持“动手能力”,并非样样精通,但要有“两把刷子”。 我很多年前组建一个市场部,外部招聘了一位很有能力的品牌经理,结果第一次交来的工作成果就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他是跨行业来的,我让他用三天时间做一个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加上对品牌工作的推广思路,用PPT呈现出来。 他很爽快地去执行了,可是交来的PPT简直无法入眼,字体好几种,线条不整齐,图表颜色怪异(一看就是拷贝到不同模版时发生的变化)。 于是发生了以下的对话: 我:你这个PPT编制的效果不好,你以前也这么做的吗? 品牌经理:对啊,一直这么做的? 我:这些问题(字体、线条、图表等)你觉得是好的吗?这是你的最佳水平? 品牌经理:这些没怎么注意,一直就这么做的。 我:好,如果你水平一直这样,那我不怪你,但如果可以做得更好,那我希望下次不是这种水平。我来告诉你三个要点:
说完看着他,这个家伙愣了一下,居然说:“原来老板这么熟悉PPT啊!”,我心里暗笑,我做PPT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我接着说:希望你回去好好琢磨一下,一个品牌经理一定要能做出漂亮的PPT,下次这样的成果我不接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从此以后,我没有操心过这个品牌经理的报告呈现,因为变得特别好。 我的这个案例,是想说,你可以不会做PPT,也不擅长沟通,但你总要有擅长的几个点,帮你能带好下属,让他们不要觉得你只是坐在高高的位置上,指手画脚的人,否则他们的内心总会有那么一点“忽悠”你的想法。 03 如何构建你的“两把刷子”? 每位管理者,都不要将自己的“位子”作为管理的最大凭仗,而应该不断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这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A. 持续的学习意愿 每一个人,要有学习意愿很容易,但要拥有“持续性”则很难。 有些人,走上管理岗位后,得到了曾经梦寐以求的职位、薪水和权力,就基本停步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这就如同失败的商人,在跟客户成交以后就缺乏热情,是一样的道理。 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人,他们有个特别突出的共同点,就是一直在学习。 做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往高层走,学习的热情、学以致用的要求、案例研讨的参与、知识学习的宽度和广度,等等,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想想这是为什么? B. 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 前面所讲要有两把刷子,并非一定要管理者懂得PPT,要懂得演讲,而是自己用以制胜的核心优势,必须保持学习的进化能力和应用能力。 最为忌讳的就是将管理者作为“完人”,很多企业里,最高层管理者被塑造成了“完人”,没有他不懂的,不论是人力、财务、生产、研发或者物流等。 可是,这是事实吗?有样样精通的管理者吗? 其他职能部门在你的“精通”下,战战兢兢,还能提出任何专业问题或者工作创新吗? 管理者的核心优势是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资历等构成的,但必须要能成为支撑你带领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否则你再怎么有能力,对团队没有帮助,就谈不上核心优势。 建议管理者根据自身特点,注意从三个方面来塑造核心优势: 第一方面:找到自己最擅长且用之有效的抓手 要知道,企业管理、团队管理可以有很多导向,也可以称之为抓手,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实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例如,客户满意导向、团队稳定导向、绩效领先导向、品质导向、精益导向… … 这些导向并不相互矛盾,从一个点到面、到系统的模式,管理者必须要懂得。 切忌什么都抓,但抓不好。 有风格、有侧重点的管理者,更容易成功。 第二方面:懂得通过“抓细节”体现管理者的“动手能力” 决定团队成败与否的关键除了战略以外,还要靠管理者如何预先抓住细节,突破细节。 例如,一些高层甚至会在重要的交流会之前,很认真细致地整理名片;对一个重要活动开展之前,要事先布置N个细节,甚至邀请函要亲自过目。 这并不是不授权,也不是不放心下属,而是抓细节的能力,比普通人更能想到可能出问题的点,而这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方面:对工作标准的把握 高层管理者多数因为丰富历练、见识广阔而变得老辣干练,往往能一眼看出产品或服务不达标,不会轻易被技术标准低的供应商或下属蒙混过关,这是你“动手能力”的最佳表现之一,也是塑造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在对技术(公司核心业务)的理解和直觉上,管理者一定要领先下属一筹。 总的来说,我想提醒作为管理者的朋友,必须内省:你必须要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你将如何去采取行动? 来源:胡言非语(ID: hutalk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