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里回复OK手势被开除,微信沟通真那么难?

 自由强国 2019-06-17

06-1717:29

日前,一个颇为奇葩的事情在网上引发大量争议。据中国青年网报道,近日,长沙某酒吧品牌部组长在群里通知事情,一员工回复了个“OK”手势,结果被批“不懂规矩”,随后该领导在群里通知这名员工:“一会儿自己去找人事办理离职手续”。无独有偶,此前不久,某员工在微信群里回复领导一个“嗯”字,也被领导痛批起码要说“嗯嗯”。

都说网上聊天也要符合“社交礼仪”,但如此苛刻的“用语”,真的有必要这样上纲上线吗?难道说,用一个“OK”的手势,就会让领导或者客户生气?

虽然此事看起来不大,但网友的反应如此激烈,可见不少人对此事感同身受。说到底,这是一个网上交流的认知偏差问题,有些在自己看来毫无褒贬色彩的表情、用词,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有“弦外之音”,这又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网络聊天的含混性与多变性,一直是网络文化里的重要特征,正因此,网络聊天比现实中的交流往往更有趣,也更容易激起年轻人更大的“脑洞”。但是,它的另一面,就是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一些中老年人发“微笑脸”的表情,或者笑的时候打出“呵呵”二字,可能不觉得不好,但很容易引起误会。因为,熟悉网络流行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知道,“微笑脸”与“呵呵”早就贬义化了,成了“冷漠脸”和“嘲讽”的代名词。

同理,这次被热炒的“OK”与“嗯”,在不同人看来,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不能排除的可能性是,某公司领导就是觉得“OK”是上级对下级才能用的表情,“嗯”也有敷衍的意思,跟令人讨厌的“哦”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我们在微信上发消息的时候,一般不会想太多,只是依照个人习惯来做。但是,网络语言和符号又不像字典里规范的用字一样有明确的涵义,其含混性造成的认知偏差大量存在。

如果从更好地跟领导或客户交流的角度看,揣摩对方的用词喜好,就能避免更多误会。但作为“OK”与“嗯”的信息接受对象,其实不妨对此多一些包容的态度。如果确知对方并无冒犯之意,又知道网络用语的含混问题,为何还要严格“规范”呢?

来源:海运仓内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