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父亲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2013年正月初三晚十一时,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

父亲送别的那天,介绍生平时,让在场的很多人大吃一惊,且对父亲刮目相看。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且两次进朝,在部队中两次立功,后以残废军人退役。50年代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外贸绒毛厂任书记,60年代相应党的号召,带头举家到了偏远的农村直至去世。没有多少人知道父亲的曾经,说是为何不找政府,父亲可以享受到很多待遇的,而我们尊重的是父亲一直以来的选择,不向国家提任何要求。虽然父亲在晚年也享受了国家的优惠待遇,那也是政府送来的关怀,父亲对此感动不已。父亲年轻时生活的轨迹我无从知道,自我记事起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老百姓,过着寻常百姓人家的日子,辛苦劳作,将我们养大,看着我们成家立业,享受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安静而去。

父亲走后,一直想写写我的父亲,只是,每每提笔,便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痛,多少次的泪流满面,父亲,似乎成了我无法触摸的痛....,于是,每每在不经意间的触动,提笔、搁笔,当时间慢慢流逝,父亲却永远是内心中独居一隅的清晰。父爱如山,严父慈母,这是书中关于父亲各样的描述,我对父亲的感觉,小时候是畏,长大后是敬畏。

对父亲最美好的记忆是与吃分不开的,七十年代我家所在的农村交通不便、生活各样艰苦,因此我家这样兄弟姊妹八个的十口人家,生活可想而知。家里改变花样的伙食,便是一直难忘的。夏天在院内的凉棚下,我们围桌吃凉面,父亲的手擀面,切得又细又长,面出锅放进凉开水拔凉,拌上各样凉菜大快朵颐,凉菜是自家产的黄瓜、辣椒、香菜、小葱、水萝卜等,经过父母的手便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秋天农忙完,葫芦瓜、胡萝卜做成不同内涵的包子,满足我们的味蕾,也送左邻右舍的民族人家品尝,记忆中,我家每年秋天总有一两次蒸包子的热闹是忙活一天,看父母的忙碌,我的内心是一种喜悦和幸福,不但我们有包子吃,邻居家小朋友也可以品尝到我家的包子,他们的父母是不会做的,当时很为有这样父母而骄傲;冬天家里吃的多的是饺子,(关于饺子,曾经写过一篇永远的饺子,也是父亲走后唯一一次触摸与父亲有关的记录),其次便是打卤面。父亲做的打卤面,卤汤是放了晾干的蒜台、木耳、肉臊子、鸡蛋等,汤内搅了水淀粉,那是自家用土豆制得淀粉,卤汤粘稠和手擀面拌在一起,那种滋味是无法忘却的回味。长大后向父母讨了做法,且做不出记忆中的味道。还有春天烧荒时父亲从热灰堆里拔出几个烤土豆、韭菜、小葱做的菜盒子、夏天的烤茄子、烤玉米、冬天用甜菜疙瘩熬出的糖稀等等,等等,那是我对饮食上最美好的记忆。家里一般是母亲主厨,父亲做饭的次数并不多,所做一次,相对母亲做的饭菜更精细更可口,于是,记忆中更多是父亲做的饭菜。奇怪父亲一个年轻时扛枪的汉子怎会做饭呢?原来,父亲在十多岁时就到天津学徒,在药店、饭店都当过伙计。母亲说,父亲是奶奶抱养的孩子,在父亲到了奶奶家后,奶奶便连续生了五个孩子,可想而知,父亲自小的生活是怎样的。父亲没有进过学堂,认字是在学徒时和在部队学的。五十年代父母从河北来新疆,之后爷爷奶奶携全家都来了新疆,六十年代,父亲远离城市弃工务农,目的也是为了他的父母弟妹等留在城市工作,这是不是父亲作为家里老大的一种无私呢。

成长的过程中,看到别人家的父亲驮在肩上的孩子欢呼雀跃,总是有些羡慕和怅然,记忆中从未有过被父亲抱过的印象,自小父亲对我们一直都是严厉的,也许是他从学徒到入伍,一直是自律的原因吧,父亲说,吃不言睡不语,玩物丧志等,因此,小时候饭桌上很少说话、从小我们都不睡懒觉,家里兄弟姊妹八个凑在一起竟然找不出四个能一起玩牌的。曾经觉得父亲对我们在生活上有些苛刻。与邻里孩子的尽情玩耍,调皮惹事等相比,我们相对拘谨很多。但 从受教育方面上说,父亲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 在学习上父亲大力支持。在家庭最困难的年代,大哥、三哥都到县城读完高中,大哥在恢复高考时,是村里那里,看着我们一个个离开,等着我们一个个回家。

父亲的不苟言笑和不怒而威,从小让我对父亲心生畏惧,觉得和父亲是有距离的。十五岁那年离家到千里之外求学,回头看到母亲站在大门口泪眼迷离父亲转身回家。(慢慢懂得,母亲是忍不住当面哭泣,爸爸是在转身后流泪)。中专三年的春节都是独自在外度过的,姐姐说,每到春节母亲都哽咽不止,却没说父亲有何表现,听此难免失落。特别是婚前公婆第一次来我家,父亲对对未来的亲家说,我家女儿不懂事,竟然列出我几条不懂事的罪状,让亲家多多担待,并将未来的女婿着实夸赞一番,令平日骄傲的我颜面大跌。于是在母亲面前极为不满父亲言语,并说父亲从不关心我。母亲叹息道,傻孩子哪有父母不疼自己孩子的,只是你父亲不善表达罢了。你在外求学父亲是何等牵肠挂肚,平日问的最多的就是三丫头来信了吗?钱够用吗?每逢节日偷偷落泪,你自小身体不好, 父亲对你的溺爱更多些呀。父亲无声的爱,只有在渐渐长大中慢慢的体会,在成家生子后,对父亲更多几分理解,父亲说,好儿子不如好媳妇,好女儿不如好女婿,父亲在我们都成家后,似乎不再是印象中的不苟言笑,媳妇、女婿来家里,父亲虽说没到眉开眼笑,也是喜滋滋的。等有了孙子起,竟然是性情改变,和孙辈嬉笑颜开,一日看到为小孙儿解读漫画令我感慨万千,却也往事依稀似梦现心头,幼小的时候第一次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家人围坐煤油灯前,父亲为我们绘声绘色的朗读,领我走入一片未知,引就我对文字的喜爱。那是家中条件拮据,家里每年还是订了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每次报纸到家,我们兄弟姊妹都会传阅,从最初哥哥姐姐读,到后来自己看,从似懂非懂中看外面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二三年级开始,便开始看各样有限的闲书,不存在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水中自有颜如玉之谈,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各方信息闭塞,文化匮乏的农村,读书看报至少拓展了视野,丰盈了内心。

从记事起,就感觉父亲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何以小老头之说,因父亲身高不足一米七,身形较瘦,平日寡言,老成持重,冬夏衣着不是黑色就是旧色的蓝,就是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为父亲在队里年长,又是老党员有觉悟所以分派父亲看管队里的麦场,想想,在七十年代应该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吧。那时父亲是在别人下班他上班,几乎每天是天黑出门早上回来的。在看管队里麦场的夜里不知道父亲是否可以睡觉,只是白天并没见过父亲在家里休息。那时老屋的房前屋后都是我家的菜园,从春到秋,我家的菜园子没有闲置过,从春天的水萝卜到夏日的黄瓜、西红柿,秋天的胡萝卜,还有西瓜甜瓜等,就是我们年少时最好的零食,秋天收获的的土豆、南瓜、莲花白等就是家里的冬菜,向日葵籽、黄豆、大豆就是我们冬日的零食。父亲在家的白天一直是忙碌。回想在在最清贫的年代,我家的饭桌是丰盛的,所有这些都是父母 在挣工分的年代忙碌之余的劳作换来的。父亲一直是闲不住的人,在老屋换了新居后,菜地没了,父亲也老了,但他还是在有限的院内种上点时蔬  ,每天依旧忙碌着, 家里的庭院永远都是收拾的井井有条。一直记得通过我家院内的那条小水渠,父亲在水渠内铺上一层草皮,每年夏天院内就有了一条绿色的小溪,水清草青,别样感觉。某一日回家看到父亲坐在院内凉棚下的秋千上,轻轻晃动,白发轻染,面目沧桑,见到我们回来那份孩童般的欢喜,刹那感觉父亲真的老了。不是记忆中的小老头,是一位满脸布满岁月痕迹的慈爱的,步履蹒跚的老头了。

父亲的最后几年是在县城的楼房中度过,那时父亲已是行动不便,时而有些记忆断片,念念不忘的却是乡里的老屋和老朋友,便时而任性的要回农村生活。小林漫画说:“父亲越老越像个孩子,却比你小时候好哄多了”。只是我们可有哄孩子的耐心来对待老了的父亲呢?我自15岁离家 求学开始,家就是假期驻足的地方,工作后更是很少回家,与父母相处便是父亲在县城生活的几年,到父母家时,父亲变得有些絮叨,经常说些我认为的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对父亲的话只是答应并未留意许多。当父亲走了,那种思念和痛是慢慢袭来的失憾,蓦然间感悟,我对父亲了解多少呢,总是在凌乱的不经意中看到泛黄的过往,点点滴滴中一个严厉慈祥的父亲忽远忽近,如今可以静心听母亲说起很多往事,在倾听中想到已去的父亲。父亲,你在世的时候,可曾在内心埋怨过你不懂事的女儿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思念变成缅怀,才知道有一种离别叫永别,永远有多远, 望断天涯路。

关联阅读

行走丨夜来过

行走丨最忆是杭州

行走丨三亚的光阴

行走丨一个人的凤凰

行走丨在文人脚下的湘西

行走丨花看半开,小得盈满

行走丨巴拉村:梦中的天堂

行走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行走丨一路向西,去拉萨

行走丨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虚构丨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春恋下各

行走丨扑蝴蝶

行走丨藏匿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